伊朗“巧用”中國力量緩解當前危機?
劉 鈞
2月18日,據伊朗《德黑蘭時報》18日報道,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已與中石化的全資子公司聯合石化簽一份協議,規定今年伊朗向中國出口的原油數量上升到每天50萬桶。同時,伊朗石油部發言人當天宣布,伊朗已經停止向英國和法國公司出售石油,將把石油賣給新客戶。
該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西方媒體關注,迅速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無意遵從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原則”,中國在幫助伊朗抵制西方的“經濟制裁”與“石油禁運”。不過,也有美國道瓊斯通訊社作出解釋,伊朗與中國的新協議表明,伊朗今年早些時候出口到中國的原油出現下降趨勢不過是出于商業原因,與政治因素無關,“說明中國無意立即遵守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措施”。
顯然,在歐美國家相繼宣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與“石油禁運”后,美國財長蓋特納還親自出馬“游說”中國、日本、韓國,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以配合美國的制裁決議。然而,此時的中國不但沒有從伊朗減少石油進口數額,反而從原來的26萬桶增加到50萬桶,勢必給歐美“禁運”伊朗石油決議安蒙上陰影。
事實上,從媒體了解到伊朗石油部已經公開了這份提高對華出口石油的協議,中國未作回應說明以成事實。換言之,也就是說伊朗主動“斷”英國、法國石油,把這部分石油反過來出售給中國。中國本身是石油進口大國,當然可接受伊朗便宜的石油,與伊朗貿易可采取本幣結算,可不受西方制約。勢必,伊朗可從中國獲得經濟支持,也就是說,伊朗在“巧用”中國力量緩解當前危機。
話說回來,伊朗“主動”對歐盟國家“斷油”,轉頭換取中國經濟方面的支持,避免因西方石油禁運帶來經濟危機,伊朗策略是“好”,但中國面臨壓力增大。同時,中國堅持的態度是一方面,國際社會的意見也很重要,另外當前波斯灣緊張局勢決定著波斯灣石油開采和運輸的安全。近期,美國排兵布陣,三艘“航母”聚集赫爾莫茨海峽,美國第六艦隊駐守地中海,再從伊拉克撤除的特種部隊駐扎沙特、科威特,卡塔爾海軍基地,日本、法國、英國軍艦陸續云集波斯灣,整個中東地區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如果按以色列先發制人打擊戰略,戰爭可一觸即發。
實際上,伊朗也在全面部署,作好了迎戰的準備。除經濟方面希望得到中國支持外,還采取“三線”突破的戰術抗衡美國。在核問題上,2月15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宣布在核領域取得巨大成果,又主動邀請聯合國核查人員訪問德黑蘭,以愿意接受核查來牽制歐美,使用拖延戰術發展“核能”。在敘利亞問題上,派出兩艘軍艦繞印度洋,途徑紅海,于18日通過蘇伊士運河前往地中海停泊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與俄羅斯軍方駐守人員匯合,此舉旨在聲援敘利亞,與敘利亞形成整體,聯合對抗西方的軍事威懾。在軍事上,伊朗國民衛隊連續舉行最大聯合軍演,包括試射導彈等,一系列舉措意在警告西方。
筆者觀察分析得出,伊朗總統內賈德之所以能與西方強硬,除個性外,去年利比亞卡扎菲悲慘結局受到影響,在他的腦海中強烈發展核武器才能保存自己。另外,背后拉攏中俄,在歐盟宣布石油禁運的哪一刻起,就有意把石油低價出售給中國,以獲取中國在政治、經濟上的支持。當然,俄羅斯也是伊朗的重要戰略伙伴,俄羅斯反對西方對敘利亞與伊朗政權更迭和使用武力。所以,內賈德憑著過人的“勇氣”與“策略”,向西方展示強硬的手段淋漓盡致;同時,也作好了“背水一戰”的準備。
其實,從形勢看,美國是受以色列壓力作好充分準備。筆者多次提及猶太政治“充斥”美國政府,以色列一直聲稱不排除先發制人打擊伊朗,假若出于意外或擦槍走火,僅憑以色列的軍事力量打擊伊朗是不可能占到便宜的,美國也不會座視不管。不過,從今天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對以色列提出的警告,說明美國沒有真實軍事打擊伊朗的意圖,一是沒有軍事預算開支,二是奧巴馬面臨競選連任,關鍵時刻不想節外生枝。但是,并不是說美國不想拿下敘利亞與伊朗,美國當前最主要手段在于用“軟戰爭”搞亂敘利亞與伊朗,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總之,實施大中東戰略,控制世界石油是美國既定戰略方針。但美國鑒于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教訓,不會輕易涉及打地面戰爭。所以,培植親西方政府,鼓吹新自由主義思想,傳播普世價值,達到政權更迭,改變敘利亞、伊朗政府才是目的,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效仿利比亞,才是美國希望得到的。在當前,既然伊朗希望于中國加大支持,中國應加強與俄羅斯合作,使用策略與西方“斗智斗勇”,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