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趙村逸夫小學建成了,村里的孩子卻無緣進去求學,因為村委算了一筆賬:給村里孩子用,只賠不賺;租給4S店,每年有十多萬的收入。再說,村里還有老校舍,可以湊合著用。于是,4S店來了,據說又投入了千萬元,生米做成了熟米飯。(據2月20日《北京晨報》)
當記者前去采訪,村里領導說,為了還債,出租迫不得已。雖然這筆債還起來需要20年,至少要耽誤三茬孩子的健康成長,但還是還債壓倒一切。4S店主說,簽合同時不知道這是逸夫小學,要早知道絕不會干這缺德事,信誓旦旦。但是,店主在睜大眼睛說瞎話,因為教室里的黑板可以作證,這是學校,不是商用房。
不過,趙村村民覺悟可以,一看孩子們受屈,干脆群起而攻之,用垃圾堵了4S店門。矛盾、糾紛浮出水面,“逸夫小學變身4S店”的新聞呼之欲出,全國人民都盯著這場鳩占鵲巢的鬧劇何以收場呢。
據最新情況,趙村村支書已被“停職”。究竟接下來有關方面咋為他擦屁股,還有待于看看那個新成立的工作組怎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后話先不提。不過,現在審視這起事件,可以有如下結論:
一、教育的“雞肋”地位并無改變。趙村逸夫小學花費近200萬元,在村干部眼里,孩子讀書跟這200萬相比,扯淡得不輕。讀書用處不大,上大學不但無用,還是個賠本的買賣。畢了業就失業,還不如打短工的父輩掙錢多,這道“風景”之下,“再富不能富教育,再窮不能窮干部”就順理成章。村里如此,縣里市里也差不了多少。看看老師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的待遇就會知道,留不住人就說明了一切。
二、村干部跟村民不一條心還很普遍。村民自治搞了30年,以烏坎村為代表,原先的村干部并沒有成為村民的知心人和當家人,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中國鄉村社會情況十分復雜,但是村民自治的確是個好東西。必須承認,30年來這個最基層的民主固然是在漸進,但是不盡人意之處太多太多。無論如何,趙村的村干部也不能算不清是孩子們讀書重要還是賺錢重要這筆賬。這也絕不是就一個“愚昧無知”就可以交代過去的事情。
三、基層行政觸角還相當麻木不仁。趙村逸夫小學修建了兩三年,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竟然說不知道。一個鳩占鵲巢的4S店敲敲打打開門亮相,是需要一段時日的;孩子們從新學校又搬到老學校上課,直到村民忍無可忍采取堵門行動,這些當地基層干部眼皮子底下的事情,怎么都會被置若罔聞?說不定,當4S店橫空出世時,有人正要舉杯慶賀招商引資功成名就呢。
當天《新華每日電訊》刊文說,如今慈善捐助的“逸夫小學”演變成當地村委會的牟利工具,有違法理、情理。當地教育局可能的“利益均沾”,現實的疏于檢查、罔顧民意,甚至有意無意地姑息、縱容與不作為,理應受到追責。事實是,沒有強力的民眾監督,公益捐贈、教育法規的相關規定并不能減少受捐地方或部門借此項目牟利的沖動,“硬規定”容易被“軟執行”,或淪為“一紙空文”。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相關制度會不會得到切實執行,相關失職、瀆職、亂作為者會不會受到嚴厲處罰,且來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