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美國人林書豪瘋狂的現象,實際上折射的是中國人的迷惘心態。
第一,崇美與恐美。如果設一個調查問卷,問現在中國人最崇拜的國家是誰(必須選擇的話),毫無疑問是美國。如果問理由,答案可能很多。這幾個詞會是熱點:強大、先進、自由、幸福。崇拜一個國家,首先這個國家必須強大,就象上世紀三十年代全世界崇拜納粹德國一樣,因為它強大。而后邊幾個詞,是由強大派生出來的。很多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國夢,中國人鼓勵子女好好學習的目標,就是“到美國留學”。林書豪作為臺灣移民后代的成功版本,暗合了這個美國夢。同時,崇拜強大總是伴生著恐懼,特別是面對美國這個推行全球霸權的國家,中國人的恐懼不是沒有道理。《北京人在紐約》上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美國,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把他送到美國,因為那里是地獄。到美國的恐懼與不到美國的恐懼同時存在。林書豪給中國人的是一種心理安慰劑:美國很美好,美國不可怕。好象出了個林書豪,美國就變成了一個可親可敬的鄰居大哥,中國人大可認同中美國,而不必反對美國了。崇美與恐美,是中國人弱者心態的寫照。
第二,對抗與合作。現在的世界是對抗還是合作,中國與美國該對抗還是合作?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當然也有折中派,那個就象是外交部的聲明一樣,基本等于沒說。林書豪現象,說明了中國人對這個問題仍在迷惘。應該說,雖然都是對林書豪歡呼,但中國人與美國人是不一樣的。美國人的歡呼,在于他們崇尚的個人奮斗又出現了一個神話,當下美國社會背景下這個神話可以有,而且很重要。這里面體現的是對現行美國制度的認同,更多的是合作。而中國人的歡呼更多來自民族自豪感,其實更多是對美國霸權話語下的對抗。但這個對抗,它好象不反對美國的體制,而是體制合作下的對抗。這一點,反映了中國人對美國仍抱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還拿林書豪來說,現在被奧巴馬稱為傳奇,但是在偉奇之前呢?是面臨被裁,是資本無情的選擇。林書豪的幸運體現不出美國體制的優越性,反而印證了資本世界的無情。資本對內對外的本質一樣,但面目不同,對內偽裝成老板加慈善家,對外是警察加流氓。中國與美國的對抗還是合作,體現中國人在體制問題上的迷惘心態。
第三,強大與偽強大。中國是否強大?這個命題困擾著中國人。在林書豪身上,同樣有這樣的質疑。林書豪是真有實力,還是撞了大運?如果真有實力,為何一直是一個替補的替補?如果是撞大運,為何一發而不可收?現在,人們一邊期待著林書豪能20+7幾場,一邊質疑著如果安東尼回來,他是不是就歇菜了?更有好事者,用領袖之語來定位林書豪。這種心態,反映著中國人對自身的迷惘。中國強大么?按GDP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有人說GDP不可采信。是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大國,可擁有著大量的貧困人口。我軍歷史上百戰百勝,可是在東海、南海問題上卻被宵小欺負。中國人渴望強大,渴望象林書豪一樣一夜成為傳奇,而且是靠真實力。而現實表面又很無奈,自然產生迷惘。
第四,代表與被代表。“被代表”一詞是中國網絡熱詞,那么林書豪是代表還是被代表?估計很少有人去思考。林書豪可以代表什么人?他是不是美國和一些媒體樹起來的典型?這個問題很有趣是吧。林書豪可以代表很多人,但他不代表中國(國家概念)人,這是不容置疑的。林書豪的確是美國人有意樹起來的典型,是不容置疑的。國內外一些媒體出于這樣或那樣的目的進行了炒作,也是不容置疑的。這些炒作里面,是有美國的影子的。因此,可不可以說,中國人“被代表”了?不是林書豪想去代表,而是美國或者有些人要他代表?那么,林書豪算不算是“被代表”?中國人想在美國找一個代表,替代遠去的姚明,明知道林書豪不是恰當的人選,但仍然要加入這種狂歡。這種心態,又代表了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