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獨家網 原文作者】Eric.Li(風投家)【譯 者】丫丫【校 對】車幹
本周,奧巴馬政府為中國副主席、未來領導人習近平舉行了歡迎和招待。世界上最強大的選舉民主制國家和最大的一黨制國家在各自的政治交接期舉行了會面。
許多人把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描述成民主和威權的斗爭。實際上這是錯的。美國和中國對其政治制度的態度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美國把民主制的政府視為政治制度的目標,而中國僅僅把它當前的政府形式或任何政治制度視為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目標的手段。
在人類跨越數千年的治理歷史上,對民主的實驗主要有過兩種形式。第一種便是雅典對民主的實踐,它維持了一百五十年。第二種就是現代西方民主。如果把民主定義為每個公民投一票,那么美國民主只能從92年前算起。實際上,若從1965年有選舉權法案開始算起,那么美國的民主也只經歷了47年而已——這幾乎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朝代還短暫。
那么為什么有這么多人篤定地宣稱他們發現了對整個人類最完美的政治制度,而且確信這種政治制度的優越將持續至永遠?
要想知道答案就要探究當下民主實驗的源泉。當下的民主實驗開始于歐洲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兩個基本觀點是:個人是理性的、天賦人權。這兩個信條構筑了對現代性永恒信任的基礎。而實現現代性的終極政治進程就是民主。
在早期,政治治理中的民主信仰推動了工業革命,也開辟了空前的經濟繁榮與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軍事實力。然而在一開始,一些引領并推動民主的人就清楚民主實驗中固有的致命缺陷,而且尋求控制這種缺陷。
美國聯邦黨人明確表示他們在建立共和國,而非民主制,而且設計了種種方式來限制公共意志。然而,就如任何宗教一樣,信念往往都比規則更加強大。
隨著政治選舉權的擴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越來越多的決策中。就如在美國他們說:“加利福尼亞就是未來。”實際上,未來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公投、政治癱瘓和破產。
在雅典的民主實踐中,公眾參與政治的不斷擴大最終導致了煽動家的統治。而在今天的美國,金錢就是能促成煽動的強大力量。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所說,美國已經從“一名有產男性投一票”,轉變成“一名男性投一票”,又轉變成“一人投一票”,現在又朝著“一美元一票”發展著。不管以哪種方式衡量,憲政共和國都只是體現在美國的名字上而已。選舉出的代表沒有個人的意志,只是對奇思妙想般的公眾意志做出反應而已,目的是為了再次當選。特殊利益集團操縱選民投票支持降低稅收,或是支持增加政府支出,有時候甚至控制選民投票支持自我毀滅式的戰爭。
因此,當前西方與中國的競爭并不是民主與威權之間的對峙,而是兩種從根本上就有所不同的政治觀的沖突。現代西方把民主和人權看成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這種信仰是以一個絕對信念為前提的。
中國走的路就不一樣了。它的領導人隨時歡迎公眾對政治決策的更多參與,前提是這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對國家利益是有利的,十年來他們一直這樣做著。
然而,如果國家的情況和需要發生變化,中國的領導人也會毫不猶豫地剝奪這種自由。20世紀80年代就是中國公眾對國家政治參與不斷高漲的時期,這對放松和打破文化大革命的意識形態枷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它發展過了頭,并導致了天按們廣場的較大規模的叛亂行動。
1989年某月某日,這場叛亂被果斷地鎮壓了。中華民族為這場暴力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若不鎮壓,后果將會更加不堪設想。
之后的穩定開辟了一代人的經濟增長和繁榮,推動中國經濟走上世界第二的地位。
華盛頓與北京政治觀的根本區別在于:政治權是神授的和絕對的,還是,政治權是一種可以根據國家的需要和情況而商定討論的特權。
即使在今天,西方需要通過變得不民主一些才能存活下去的情況下,它似乎還是無法做到變得不民主些。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美國與過去的蘇聯是相似的,都把政治制度看成是終極目標。
根據歷史經驗,美式制度的前景視乎不太妙。事實上,基于信念的意識形態傲慢不久就會讓民主墜入萬丈深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