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網站對我國空軍實力在世界上的排名有兩種說法,第3或者第5-7名。第3的說法常見于一般軍事網站,這時俄羅斯往往是第2名;5-7名的說法常見于一些所謂的國際上的分析。但個人以為,他們要么不知道準確的數據,只是隨意復制一些數據然后猜測;要么數據太老,已經過時。個人嘗試通過一些相對精確的最新數據(新型的以生產數量計;統計數量含海軍飛機)來分析一下。因為2代機太老,對比時一般不予考慮(以下分序不代表實際排名)。
一、快速發展的中國空軍
我國現有SU-27SK/UBK 60架,SU-30MKK/2 95架,J-11 100架,J-11B/BS 100架,J-10/A 230架,JH-7A 150架;另有J-7/8各型約800架。總計585架3代機和150架享受3代機津貼的JH-7A。目前新型機的生產速度約為70架/年(3代+JH-7A)。可能有人對這個數量和速度沒多少直觀印象,所以我提兩點:日本現有3代機286架,歐洲4國+奧地利+沙特共6國的“臺風”的裝備速度約31架/年。。
在這585架3代機中,SU-27/J-11屬于3代早期,但大部分進行了升級,可以發射主動中距導彈R-77;其他均為3代中期型。這樣我國就有500余架可以發射主動中距彈的3代機(當然JH-7A和2.5代的J-8F也可以),并且機體壽命在0-11年之間。
3.5代的J-10B將于年底小批量服役;J-15正在試飛,將于幾年后服役;傳說中基于J-11BS的一種航電、掛架升級的3.5代的多用途戰斗機也將出現在大家視野中;JH-7A傳說也有一種航電升級型。
第4代的J-20正在試飛,可能2016年開始小批量交付,2018年正式服役;傳說沈飛也不甘寂寞,也在發展自己的四代機。至于西飛的隱形轟炸機和成飛的中型外貿四代,那又是后話。
我國現有4架裝AESA雷達的大型預警機KJ-2000(帶指揮功能),約10架中型的KJ-200(可能不帶指揮功能),共約14架。
按北約標準,120小時/年的訓練時間能使飛行員較好的使用自己的戰機。我國3代機飛行員目前的平均飛行時間約為200小時/年;主力部隊約240小時/年,達到美國平均標準(運輸機、轟炸機等大飛機和直升機飛行員飛機時間標準高于戰斗機飛行員,美國此類機型比例較高,且軍隊經常參加戰爭)。2代機飛行員由于飛機本身滯空時間的限制,平均飛行時間只有約120小時/年。這樣整體來說,由于2代機比例較大,我國飛行員年平均飛行時間約為165小時。與之相比,日本3代機平均飛行時間約180小時/年,整體約為160小時/年;韓國為150小時/年。
近些年來,我們加強了與多個國家空軍的交流,并同俄羅斯、巴基斯坦、土爾其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自2008年開始,我國在鼎新訓練基地、東南沿海,頻繁的舉行師以上規模級貼近實戰的軍事演習,大大提高了訓練水平。
二、實力衰退的俄羅斯空軍
俄羅斯不是前蘇聯,前蘇聯已死。一些網站分析俄羅斯軍事實力的時候總是堆砌一大堆龐大的數據,根本不管這些數據已經過時20年(比如坦克數量1-2萬量,豈不知根據俄羅斯最新編制,其坦克現役數量只有接近2000輛)。即使一些數據較新的網站,其水分也較大,不少主力機型數量都要按近似“砍半”計算。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國(美國實力是變態),如果有哪個國家以接近100架/年的速度裝備新戰機,那就是中國;如果有哪個國家以接近100架/年的速度退役老戰機,那就是俄羅斯。
俄羅斯現有約647架3代機,其中SU-27系列戰斗機約263架,其中老式SU-27 150架,在老式的基礎上升級的SU-27SM 55架,新生產的 SU-27SM3/30M2/33/34/35S 各12架、4架、10架、19架、13架,總58架;現有MIG-29系列約234架,其中老式MIG-29 200架(含20架MIG-29S),新生產的MIG-29SMT/UBT 34架;現有MIG-31系列約150架,其中老式MIG-31 130架,在老式的基礎上升級的MIG-31BM 20架。合計480架老式機,75架改裝機,92架新生產機型。俄羅斯已無2代戰斗機。
即使按最新的數據,俄羅斯空軍仍保持著較大的規模,但質量卻十分的不理想:
1、能發射主動中距彈只有新生產的和改進的以及MIG-29S共187架,只占總數的不到30%。這使其總體戰斗力嚴重下降。
2、480架老式機機體平均壽命超過20年,已接近使用期限,并且維護狀況十分堪憂。2009年,俄羅斯《生意人報》披露稱:“兩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地區墜毀的米格-29戰斗機都是1985年后服役的。報道援引俄羅斯國防部飛行安全部門主管謝爾蓋-拜尼托夫的話稱:“米格-29飛機墜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飛機龍骨因腐蝕在空中解體。受到腐蝕的戰斗機數量占米格-29戰斗機總量的近三成,它們已被允許恢復飛行。”俄軍目前有291架米格-29戰斗機,但近200架存在安全問題,將不得不永久停飛,這將使俄羅斯戰斗機數量減少三分之一。”
衡量一個國家的空軍實力,不僅要看飛機總數量,還要看戰時出勤率。一般國家為85%,日本保持著較高的出勤率,大于90%。按俄羅斯這維護狀況,恐怕其480架老式機出勤率連50%都不到,這相當于直接少了幾百架飛機。
飛行員訓練時間是另一個重要指標。俄羅斯空軍的衰退不僅僅在于其大量老化的戰機,更在于其悲劇的飛行員訓練時間。其在90年代長期維持在20多個小時/年的平均飛行時間;在2005年左右只達到了30-40個小時/年;2008-2009年空軍編制縮減后,2010年終于達到了100小時/年,也就是說,是我們的一半。。
前蘇聯有大量優秀的飛行員,但時間已過去了20年,老人已退役,新人則由于匱乏的訓練而整體水平低下。俄羅斯還保留著少數的優秀飛行員,他們擁有出色的格斗飛行技術,但由于經費的缺乏,俄羅斯幾十年來少有師以上規模級對抗演習,甚至沒有像我國“鼎新”訓練基地那樣大規模的現代化訓練場。在近幾年的交流中,據說很多中距空戰戰術俄羅斯還要向我們學習。
老舊的裝備+低下的訓練水平,俄羅斯空軍的實際空戰能力無法與我國(3代機數量相近,還有2代機約900架)相比,甚至相差巨大。
俄羅斯保留有約340架SU-24/25戰斗轟炸機/強擊機,其中改裝+新生產的共90架;想對比的,我國擁有150架現代化的JH-7A戰斗轟炸機和50架老式的JH-7以及約200架各型強-5。由于資金的匱乏,俄羅斯精確攻擊彈藥很少,甚至于其一個戰區庫存的數量還不如我們一次大規模演習所消耗的數量。。
俄羅斯的優勢在于其規模較大的戰略轟炸機,約66架TU-22M3,64架TU-95MS,15架TU-160,共145架。但這些飛機也同樣老舊,正式改裝只是剛剛開始。我國現有轟-6中程轟炸機約120架。在現代化防空體系面前,這些老式的轟炸機,難以再去搞什么臨空轟炸,否則只能被擊落。他們能做的是遠遠的發射上千公里的巡航導彈,或者冒著危險發射幾百公里的反艦/對地導彈。我國能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的只有H-6K 10來架,所以在戰略轟炸方面,俄羅斯空軍還是強出我們很多的。
俄羅斯現有老式預警機A-50共12架,2010年開始改裝,目前應有2架改裝完畢。
總的來說,俄羅斯空軍空戰能力與我們相差較大,對地戰術打擊能力弱于我們,戰略轟炸能力強出我們許多(主要是我們較弱),總體弱于我們。
其實即使是戰略轟炸力量,對于兩個相鄰的陸地大國來說,空基的也可以被陸基的所代替,比如我們2炮就裝備了大量的遠程巡航導彈。
俄羅斯2010年軍費587億美元,按平均購買力計算為861億美元;中國2010年軍費849億美元,按平均購買力為1450億美元;國外估算我國2010年實際軍費為1190億美元,按平均購買力為2040億美元。我想這更能直觀的表現出差距。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眼下的兩國實力,戰時俄羅斯就可以大量生產、加大訓練,但我要說的是,現代戰爭的快節奏,恐怕沒有多少時間給你慢慢的生產和訓練,現代武器的高科技含量也使戰時產量難以增加很多;最關鍵的是,目前除了美國,還沒哪個國家能夠和我們比戰爭潛力。俄羅斯2010年GDP為1.5萬億美元,PPP(平均購買力總量)為2.2萬億;中國2010年GDP為5.9萬億美元,PPP為10.1萬億美元。。
有人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這駱駝已死20年,沒肉了;而我們也成為了駱駝,活著的駱駝。
三、規模不斷縮減的歐洲各國空軍
可能有些人對英國、法國、德國等幾個歐洲強國的印象中,還殘留著第2次世界大戰的影子,以為他們不小的規模,再加上先進的科技,實力一定很強,但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回事:幾國現役軍隊總數都是20來萬,德國豹2坦克只剩400輛,英國航母上已沒有固定翼艦載機,并喊著要把空軍數量再減1/6。。以下談空軍。
目前英國裝備有3.5代的“臺風”85架,“狂風”120架,共205架3/3.5代機;法國裝備有3.5代的“陣風”100架,幻影-2000各型247架,共347架3/3.5代機;德國裝備有“臺風”73架,“狂風”185架,共258架3/3.5代機。
法國幻影-2000雖多,但其中含對地攻擊型80架,核彈攻擊型60架(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彈),這樣實際空戰型只有107架,且其中比較新的只有36架幻影-2000-5,其他的都是老型號,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彈。。
德國“狂風”雖多,可惜都是對地攻擊型或偵察型。當然,英國的現在也都是(防空型已經全部退役)。他們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彈。。
這樣,英、法、德3國能發射主動中距彈的3/3.5代戰斗機數量分別為85架、136架、73架。。話說,這個統計數據讓我也吃一驚。
當這個數據出來后,我想,沒有人再會以為他們哪個國家的現有空軍實力能夠強于我國。。
當然,“臺風”和“陣風”都是3.5代戰斗機,性能要比3代中期型的好一個檔次,實際作戰能力約相當于增加了1倍。
英國裝備有E-3D型預警機7架,“哨兵”型5架,共12架;法國裝備有E-3F型4架,E-2C型4架,共8架;德國無獨立的預警機,國內預警機編屬北約。
3國都無大型轟炸機。。
歐洲幾國的飛行員年平均飛行時間并沒有美國多,與我們相近。
英、法、德3國2010年的GDP分別為2.2萬億、2.6萬億、3.3萬億美元,高于俄羅斯;軍費分別為596億、593億、452億美元,與俄羅斯相近。3國PPP分別為2.2萬億、2.1萬億、2.9萬億美元,與俄羅斯相近;平均購買力軍費分別為596億、479億、397億美元,弱于俄羅斯。
需要說明的是,幾國編制繼續縮減中。。
四、令人意外的強悍的以色列空軍
以色列很小,都知道很小,但一般沒什么具體概念:以色列人口765萬,國土面積表面是1.49萬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卻有2.3-2.5萬平方公里。這樣來說,其人口是臺灣的1/3,面積約是臺灣的2/3;不大,也不算太小。
以色列空軍很出名,優良的裝備、優秀的素質、彪悍的戰績、先進的理念,一般人都知道這世界上有個雖小但實力強的以色列空軍。但實際其規模并不小:擁有368架3代機,是俄羅斯的57%,英國的1.8倍,法國的1.5倍。。
以色列現有F-15A/B型28架, F-15C/D/I型40架(C/D和I型各一半),共68架;現有F-16A/B型80架,F-16C/D型220架(block30/40型120架,I型100架),共300架。基本所有F-15A/B和F-16A/B都進行了升級,可以發射主動中距彈,這樣以色列擁有高達約360架可以發射主動中距彈的3代機。這個數據,是俄羅斯的2倍,超過英、法、德3國總和。。
以色列不大的國土面積上擁有2架“費爾康”型預警機和3架更好的“海雕”型預警機。
震驚沒?
以色列飛行員訓練時間超過美國,高達260-300小時。
以色列戰機出勤率高達95%左右。。
以色列空軍參加過多次戰爭,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優異的戰績。。。
以色列空軍很強。
以色列只是國土面積小,空軍進攻能力雖強,但在面對中、俄這樣擁有強大攻擊能力的大國時,防御能力卻弱。對方一頓“大量的大型轟炸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轟炸機”的組合攻擊,以色列的機場、指揮中心、關鍵性軍事設施可能就損失慘重。另外以色列GDP太少,按2010年數據,只有0.2萬億美元,占歐洲幾個國家的1/10不到;軍費也不多,140億美元,占歐洲幾個國家的1/3。即使按平均購買力計算,比值也差不多。與這幾個國家相比,以色列空軍表面實力雖強,但潛力相差巨大。
這幾個國家,就是有名的“5常”。。。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中國的一系列數據。。
五、曾經強大的日本空中自衛隊
曾經的世界第2大經濟體,如今的世界第3大經濟體,發達的民用科技水平,長期世界前幾名的軍費投入,優良的訓練水平,日本空軍有著深厚的潛力。
日本空軍曾經輝煌過。其從1981年就開始裝備F-15J/DJ(C/D型)戰斗機,總裝備213架;以F-16C/D(block40)為基礎放大、換發動機的F-2,早在2000年服役時便裝備了AESA雷達(和美國同期),至今世界上無第3個國家的現役戰斗機裝備有自己生產的AESA雷達;F-2共裝備了94架。
約180小時/年的3代機平均飛行時間,高達90%以上的戰機出勤率,日本飛行員有著優秀的個人素質。
日本空軍裝備有4架E-767型大型預警機和13架輕型的E-2型預警機(有指揮功能),數量眾多、性能較先進。
但,這些輝煌只是昨日黃花,今已非昔比。
日本的F-15J/DJ現役約200架,是F-15C/D的早期型號;發動機為F100-PW-100/220E發動機,推力只有111KN,小于F-15C/D中期型的F100-PW-229的129KN;最關鍵的是,它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導彈。F-15J/DJ從1981年開始服役,超過一半的機體已有20多年的壽命。
日本從2002年開始對其中約一半的較新機體的F-15J/DJ進行改進,使其可以發射日本的AAM-4主動中距導彈,但進度一直很慢,目前約改進了50架。
F-2在日本是被當做對地/海攻擊機使用的,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彈。其AESA雷達雖然裝備很早,但長期被當成了一個笑話:因為某些問題,其對空探測距離只有35公里。。當然,近幾年已經解決。
F-2于2010年開始改進,進度依然很慢,目前約改進了10架。
2011年日本大地震,一個基地的18架F-2被淹,結果12架報廢。F-2現役82架。
這樣來說,日本目前共282架3代機,只有約60架可以發射主動中距彈。。
受戰敗國影響,日本空軍無轟炸機。
日本空軍還是以前的日本空軍,但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世界。
日本2010年GDP為5.5萬億美元,軍費為545億美元;PPP為4.3萬億美元,軍費為426億美元。
很明顯,日本空軍對于我們,差距很大。
六、計劃中的空軍大國——印度
印度的計劃是美好的,其“計劃”的名聲“響譽”軍壇。
在計劃中,印度空軍的規模是龐大的,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實際。
印度空軍現有近140架SU-30MKI,約16架MIG-29K,63架MIG-29A/UB,51架幻影-2000H,共270架3代機。可能一些人覺得印度會有近400架3代機,可他現在實際只有270。不錯,這個錯誤源于他不斷公開但一般不會如期實現的計劃。。
MIG-29A/UB和幻影-2000H均不能發射主動中距彈,所以印度目前擁有約156架能發射主動中距彈的3代機。總數量不算多,質量還算不錯。
印度計劃繼續裝備約130架的SU-30MKI,29架MIG-29K,升級全部的MIG-29A/UB和幻影-2000H。LCA計劃于年初服役,但現在出了點小問題,要延期到明年。
印度計劃到2014年末擁有一個由約230架SU-30MKI、60架米格-29UPG、50架幻影-2000-5、40架米格-29K、30架LCA等共410架現代化戰斗機組成的規模較大的3代戰斗機群。當然,目前只是計劃。
印度正在就采購126架新型飛機而洽談,機型是“臺風”或“陣風”。入選機型將裝備AESA,但“臺風”和“陣風”本國裝備AESA的時間也要分別到2014、2013年,所以印度這個新型飛機的交付時間,恐怕要從2015年左右開始。根據印度計劃,除了開始的18架,其他的都要在印度組裝生產。只是印度要開始自產,恐怕要再推幾年。
印度現有A-50I型大型預警機2架。印度擁有預警機較晚,2009年第1架,今年第2架。以后會增加2架。印度國產預警機目前坎坷中。
印度空軍擁有著全世界聞名的失事率,這得意于其強大的HAL(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據稱凡駕駛被其制造/大修過的飛機,就等于一只腳踏進了失事的大門。。
當然,印度飛行員的飛行時間還是挺多的,和我們相近。
在歷次印、巴戰爭中,印度飛行員表現的不怎么樣。當然,這和其對手——巴基斯坦飛行員實力較強也有關。
和一般國家一樣,印度無大型轟炸機。
2010年印度軍費為413億美元,但按平均購買力計算卻有1180億美元,高于俄羅斯。
2010年GDP/PPP分別為1.5萬億美元/4.1萬億美元。2010年印度的PPP已接近日本,超過歐洲幾國;今年更是稱超過了日本。
印度空軍的實力,將會進步的比較快。
七、嶄露崢嶸的韓國空軍
一些人關注韓國軍力源于其牛皮,“宇宙第一大國”的稱號不是白給的。不定時火一把的朝鮮半島爭端,讓人們經常對比朝、韓軍力,不過兩國空軍實力天差地別,不可同日而語。
韓國現有F-16C/D 169架,其中block32型約34架,block52型約135架;現有F-15K約54架;共223架現代化的3代機。這223架均可發射主動中距彈;這個數字,超過了俄羅斯,超過了印度,大大超過了歐洲幾國。
這樣的實力,雖被封“宇宙第一大國”,卻往往被忽視,究其原因,在于其惡劣的地緣環境——如果說這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地緣環境最差,韓國遍是其中之一—夾在美、俄、中這3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間,旁邊有個虎視耽耽的、曾發動過第2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偏偏還有敵對國朝鮮一直在身邊。。另外其GDP也不高,2010年為1萬億美元,PPP為1.5萬億美元。好在韓國現在是美國小弟,夙敵日本也是,在美國的辟護下,倒也活得滋潤。
F-15K還將交付約7架,最終形成61架的規模。韓國準備對其F-16機群進行更為現代化的升級,裝備AESA雷達等,以達到3.5代的水平。根據計劃,改進后的戰機將于2014-2015年開始服役。
韓國空軍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約150小時/年,低于日本。
韓國目前到貨了一架E-737大型預警機,總訂購了4架,其余的明年到貨。預警機是空戰的倍增器,熟練掌握預警機運用后,韓國空軍的實力將真正發揮出來。
韓國也沒有大型轟炸機。
韓國2010年軍費為276億美元,按平均購買力計算卻也有414億美元,類似于德國、日本。實力不錯,潛力卻不是很足。
八、本文未提國家/地區
擁有優質戰機,飛行員卻很少的少爺國——沙特,驕傲的小強國——瑞典,歷史上名聲不是那么好的國家——意大利,曾經的心腹大患——臺灣,中東強國,擁有和韓國相同數量、接近質量的3代機的土爾其等,本文不再贅述。
九、擁有變態實力的美國空軍
戰略家們一直在喊美國在衰退,在戰略收縮,一些人甚至認為我們已經有了不錯的資格和美國血戰一場。那我們就來看看這收縮后的美國空軍力量:
美國現有187架F-22,約11架F-35A,約506架F-15(C/D型286架,E/F型220架),約1028架F-16C/D,約650架F-18C/D,約515架3.5代的F-18E/F;合計約2184架3代機,515架3.5代機,198架4代機;總計約2900架現代化戰斗機,均能發射主動中距彈。3代機數量約等于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以色列、日本、印度等等8國的總和,能發射主動中距彈的3代機的數量是8國總和的1.86倍。
F-18E/F前幾批約135架開始并不是AESA雷達,目前已全部改裝為AESA;美國準備為其179架F-15C/D和全部220架F-15E/F換裝AESA,目前已改裝約90架,改裝速度約60架/年;美國準備為約250架F-16C/D換裝AESA,目前測試中。。
F-35A已開始批量生產。
目前美國具有高達600余架的3.5代戰斗機和約200架的4代機。。。同比中國,3.5代0;4代,未來4-5年內0。。
美國飛行員擁有高達約240小時/年的平均飛行時間,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現代化的作戰理論。
美國現有約120架預警機、162架戰略轟炸機、849架運輸機(536架戰術運輸機、313架戰略運輸機)、549架空中加油機。。。
2010年美國GDP為14.7萬億美元;軍費為6980億美元,占世界的43%,為以上所列9國總和的1.57倍。。
美國空軍是超級強國的戰略空軍,中國空軍與之相差很遠。。
十、后記
本文已經完結,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個相對可靠、及時、全面的數據給大家參考、分析,以便重新認識目前我國空軍實力在世界上的位置。如果本文能夠對以后我國空軍實力的排名產生一些影響,筆者將十分欣慰。當然,由于筆者水平有限,難免疏漏和錯誤,還請指出,以便更正!
西方媒體關注解放軍新型DWL002反隱身雷達
世界報
在西方軍事專家的眼里,中國國產雷達系統是其眾多武器系統中距世界先進水平最近的武器裝備。在中國已經研制成功的諸多反隱形戰機探測雷達中,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更是杰出的代表。在上月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展出的DWL002被動探測雷達實物照片,盡管被放置在不太起眼的位置上,但甫一亮相就引發國外媒體的極大的興趣。該款雷達被稱作美軍最先進隱形戰機F-22的克星。那么,該款雷達究竟有何特異功能,其亮相將會對未來空戰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本報專稿 郭懿芝
F-22“克星”震撼亮相
根據中國一些權威軍事媒體的報道,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是一種能對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定位、識別和跟蹤的電子情報偵測系統,作為無源三維防空雷達使用,作用距離可達500公里左右。據稱,中國用來測試DWL002對敵方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的模擬目標,是近年來剛剛露面的雷達反射截面小于0.01平方米的“暗劍”無人隱身試驗機。根據有關資料,這種探測系統可以精確識別和判定空中隱身目標的位置特性,基本可以配合中國防空部隊進行野戰防空作戰使用。該系統不僅具有優越的反隱身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輻射任何電磁波,因此可免遭敵方電子干擾和反輻射導彈摧毀,生存能力很強。
那么,這種雷達是如何實現對隱形戰機的探測呢?這首先需要了解隱形戰機的工作原理。眾所周知,近年來,隱形技術幾乎已成為現代先進艦艇和戰機的標配,更是最先進五代機的一項關鍵指標,其原理是通過有效吸收或折射敵方的常規雷達信號實現隱身,傳統的主動雷達很難對付這類空中隱身目標。
不過,隱形戰機也存在明顯的弱點:為了保持強大的對敵探測能力、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都裝備有功能與功率更加強大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為了實現五代機必備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隱形戰機都會裝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這就導致隱形戰機在吸收敵人雷達波的同時,自己卻產生了更加突出的雷達與紅外信號輻射源,猶如一名身著黑衣、臉涂墨汁卻打著手電在漆黑屋子里行竊的笨賊。
中國的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正是利用隱形戰機這一不可避免的技術弱點,通過監測隱形戰機自身的電磁信號對包括軍用雷達波、微波通訊、民用無線電波、民用電視傳播、民用微波通訊、各類移動手基站信號造成的擾動,接收和分析這種微弱電磁信號反射,確定這一信號反射源的三坐標位置參數,然后通過數據鏈把這些參數傳遞給己方的地面防空導彈部隊,從而在最恰當的時間內獲得攻擊敵方隱身目標的機會。
在西方軍事家眼里,中國的雷達技術是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軍備領域,而不少軍事專家認為,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將在一定時期內,使中國在反隱身雷達技術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因為任何一個國家,要研制性能先進且成熟的反隱身技術,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或擁有較為先進的隱身技術。目前世界上主要是中美俄三國具有該項能力。
盡管俄羅斯已研制成功了具有一定隱身能力的T-50第五代戰機的驗證機,并有望未來幾年內服役,但是俄羅斯的隱形技術仍存在很大的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失衡嚴重,使其不愿在短期內難見效益的裝備領域進行投資。
而對于美國來說,盡管其已裝備了當今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機,F-35項目也緊鑼密鼓,但這兩款戰機在研制和使用過程中問題頻出,耗費了美軍大量的預算,再加上美國具有構筑于冷戰時期的完善探測系統,所以并沒有在反隱形雷達方面投入重金。
與之相反,中國不僅面對著來自他國隱形戰機的嚴重威脅,而且選擇的是低速研制隱形戰機、同步發展反隱身技術的空軍發展之路,而且得益于經濟與實際需求方面的綜合優勢,中國國產的最新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無疑要優于其他國家的類似裝備。
反隱形雷達的劃時代影響
美國“戰略之頁”、英國《飛行國際》網站曾披露過一次“反隱形戰例”。據稱,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2009年舉行的一次公開展示活動中,有人驚異地發現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由F-18“大黃蜂”艦載機改進而來)機身上涂有一個F-22圖案。根據美國空軍慣例,戰斗機駕駛員在作戰中取得戰果后,要在駕駛座艙外的機身上噴涂擊落敵機的圖案和數量。據該機駕駛員透露,這架EA-18G曾前往內利斯空軍基地參加美國空軍聯合軍演,并在演習期間取得了“擊落F-22的戰果”。“戰略之頁”網站在評價這一戰果時認為,可能是EA-18G裝備的電子干擾設備助其“擊落”了F-22。文章同時強調,無論這個戰果是不是真的,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確實具備壓制隱形戰機的能力。
最近,互聯網上又傳出俄羅斯防空部隊依靠“鎧甲”雷達跟蹤到F-22“猛禽”隱形戰機的說法。可見,在隱形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各軍事強國已在競相尋求反制手段。
外界對中國反隱身雷達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分析其對空戰乃至整個五代機的發展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盡管美俄此前在研制反隱身雷達方面投入較少,但隨著中國反隱形雷達的亮相,以及殲-20戰機的加快研制,信奉戰爭“絕對優勢”的美國,必將加快該型雷達系統的研制,甚至有可能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超越中國。反隱形雷達的問世標志著未來空戰態勢也將由此改變,即由單純的戰機對抗越來越轉向兩軍相關體系的整體對抗。
那么,在反隱形雷達亮相的情況下,各國是否還有必要繼續發展五代機呢?對中國來說,即使中國研制殲-20戰機是為了以后作為主力戰機使用,但其更大的意義還是在于作為一種高科技的武器技術驗證平臺,其研制過程中不斷產生的先進技術被不斷地應用在對現役戰機的改進升級之上。而這些經過新技術升級的戰機真正退役之時, 也恰恰是這些技術成熟之日。對于美國來說,“猛禽”以及“聯合攻擊戰斗機”費用超支的教訓已經告訴美軍,在不具備研制低成本的新技術之前,對新技術的盲目迷信只能造成成本的飆升與長期無法形成實際戰斗力的可怕局面。低速發展新型戰機,同時用先進技術改進現有的武器裝備,可能成為許多國家的發展選擇。不久之前,波音公司正是在該背景下推出了“沉默鷹”戰機。
另外,五代機的定義可能也將由此出現調整。在美國規定的五代機的“5S”標準中,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值得堅持的,更好的探測與打擊能力也必然是未來戰機的發展方向。但對于隱身性能卻可能不再過分苛求,以免因為對隱身技術的過分追求而影響了整體的戰機性能。經過重新定義的第五代戰機,實際上很類似于今天的“四代半”戰機,只是在結合了若干第五代戰機技術之后,使其各方面性能更加強大而已。
憑借最新型的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中國就有能力捕捉并將信號加以利用,從而讓進入中國防空識別圈的美國隱形戰機無可遁形。
殲20狙殺預警機利器:霹靂21遠程空空導彈
文章提交者:江北才子 加貼在 空軍論壇
前不久簡氏防務周刊報道我國正在研制霹靂-21型遠程空空導彈,該導彈將在近期設計定型,從為我國空軍空戰又一利器。
從珠海航展公布的我國空空導彈規劃圖來看,現役主力的霹靂-12已經發展了采用沖壓發動機的遠程攔射型號,那么為什么還要發展霹靂-21遠程空空導彈,筆者認為這實際上表示我國已經將把打擊預警機這樣的高價值目標列為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未來第四代戰斗機之間的空戰首先并不會在戰斗機之間發生,而是雙方尋找機會打擊對方的預警機。
許多人可能認為現代空空導彈的射程越遠越好,但是實際上任何空空導彈都是可以閃開的,只要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方向進行機動,我們熟悉的AIM-54“不死鳥”空空導彈雖然射程號稱上百,但是從兩伊戰爭的相關戰例來看,其發射距離仍舊沒有超過普通中距空空導彈的距離,并且這還是在戰區空情比較單純的情況下,而在海灣戰爭中,當F-14掛載AIM-54突入戰區的時候,由于敵我飛機混雜,無法施展導彈的威力,最簡單的例子,當機載敵我識別系統對一個較遠距離目標進行識別的時候,信號有可能被從中間經過的我方或者敵方飛機接收,從而得到錯誤的結果,所以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對機載雷達、敵我識別系統、導彈等技術發展的預測,認為新世紀空空導彈對戰斗機這樣的目標進行攔射時,其有效距離不會超過80公里,正是出于上述預測美國海軍決定退役F-14和AIM-54導彈,并且中止后繼的遠程空空導彈-AAAM的研制。
制約空空導彈射程延伸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隱身飛機的普及,我們知道空空導彈的射程增加相對容易,可以通過提高發動機的技術水平、提高裝藥等措施來完成,但是受限于彈體的空間和重量、能源等水平,末制導雷達系統的天線孔徑和發射機功率并沒有得到較大的提高,這樣其孔徑功率之積就處于徘徊狀態,從而影響了其探測性能的提高,而目前隱身飛機的RCS基本上都在0.5平方米以下,相比較之下三代作戰飛機的RCS在5平方米左右,根據雷達探測距離和目標RCS四次方根呈正比的原理,我們可能得到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對隱身飛機的探測距離比三代機至少減少了50%以上,這意味著隱身飛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跟蹤、鎖定目標,以便對導彈進行必要的彈道修正,這顯然會影響隱身飛機的隱身能力,所以筆者認為隱身飛機之間的空戰很有可能重新回到近距格斗時代。
由于隱身飛機不能隨便開啟自身的雷達,以避免暴露自身的位置,所以隱身飛機可能更加依賴于預警機提供指揮引導,在這種情況下誰如果能夠攻擊對方的預警機,誰就可能在空戰中占據先機,但是預警機由于自身有較大的探測能力,可以在戰斗機逼近前探測到威脅,然后指揮護航戰斗機進行攔截,隱身飛機的出現為攻擊預警機提供了物質基礎,前面說過隱身飛機可以降低雷達探測距離大約在1/2左右,而現在大型預警機對于三代作戰飛機的探測距離大約在400-500公里左右,這樣對于隱身飛機的探測距離就降低到200公里以下,而隱身飛機憑借其大功率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在這個距離之外就探測和鎖定預警機。然后用發射空空導彈攻擊,擊落或者迫使預警機離開巡邏區域,從而失去對戰區空情的探測和掌握。這也是為什么俄羅斯要堅持研制KS-172這樣的遠程空空導彈,而美國也在放棄AAAM多年之后,在今年重新啟動了遠程空空導彈的研制工作。我國的霹靂-21型導彈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研制的。
從海外媒體發表的相關圖片來看,霹靂-21彈體兩側出現了進氣道,這表明霹靂-21采用的是沖壓發動機,我們知道目前空空導彈的主流動力系統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優點就是結構簡單、體積緊湊、工作可靠、造價低,適用高度和速度范圍廣、維護方便,缺點就是比沖低、工作時間較短、推力調節困難,并且難以實現多次開關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了提高工作時間,以提高導彈的有效射程,采用了單室雙推力的辦法就是在一個燃料室內通過裝藥設計的不同或者兩種不同燃速成的藥柱產生兩種推力,即起飛段的高速燃燒的大推力和巡航段低速燃燒的小推力,但是這樣增加了發動機的復雜程度和成本,特別是固體火箭發動機需要自帶氧化劑和燃料,所以隨著導彈射程的增加,其重量和體積也隨著猛漲,象美國AIM-54空空導彈的重量超過400公斤,幾乎同時期的AIM-7M麻雀空空導彈重理的一倍,AIM-54的偏大的重量和體積不但自身的機動性能,也降低了戰機的載彈量和機動性能,所以遠程空空導彈需要新的動力系統以實現射程和機動性能的統一,這就是沖壓發動機,與固體火箭發動機不足,沖壓發動機是吸氣式發動機,就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助燃劑,與導彈自身的攜帶的燃料混合燃料,從而形成推力,由于不需要攜帶助燃劑,與普通吸氣式發動機相比,沖壓發動機利用導彈高速飛行產生的靜壓,從而不需要常規噴氣式發動機所需要的壓氣機,從而具備結構簡單、質量小、造價低的特點,因此采用沖壓發動機的導彈可以較為有效的控制體積和重量,但是沖壓發動機也有自己的缺點;靜止式不產生推力,所以不能自行起飛,需要助推系統,另外低速時的推力小,不適于低速飛行,油耗也較高,還有就是對飛行狀態變化較為敏感,飛行高度、攻角、速度的變化都會對沖壓發動機的性能和狀態產生影響。根據上述缺點,出現了整體式沖壓發動機,就是將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沖壓發動機一體化,將固體火箭助推器燃燒后的殼體作為沖壓發動機的燃燒室從而降低沖壓發動機的重量和體積,目前用于空空導彈的沖壓發動機有兩種,一種是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一種是液體燃料沖壓發動機,前者是就是我們熟悉的流星空空導彈,它配備了采用貧氧固體推進劑的燃氣發生器,利用發生器產生的貧氧燃氣做為燃料,供給沖壓發動機燃料室進行二次燃料,而液體燃料沖壓發動機使用就是普通的航空煤油做為燃料,而當年和流星競爭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就是采用液體沖壓發動機,就兩者性能特點而言各有優點,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的特點,但是能量較低,而液體沖壓發動機能量較高,但是結構較為復雜,可靠性低。
我國研制沖壓發動機起步較早,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著手研制采用沖壓發動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海鷹-3號,90年代開始又突破了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技術,相繼研制成功整體式液體沖壓發動機和整體式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那么霹靂-21采用的哪一種,從兩者發動機的特點來看,筆者認為是整體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前面說過固體火箭沖壓是利用燃氣發生器中貧氧推進劑燃燒所產生的高溫富燃燃氣成為沖壓補燃室的強大火源,因此發動機可在寬廣的空/燃比下工作。在外界大氣條件和飛行姿態變化時不會造成熄火,可使導彈在較大攻角下工作,增加了導彈的機動性。這對于經常需要改變飛行軌跡的空空導彈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對于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能量不足的缺點,燃料效率高的高金屬含量推進劑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點,這也是為什么采用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的流星導彈能夠在競爭勝出的主要原因,霹靂-21導彈的進氣口位于兩側彈體側下的位置,并且進氣口后掠,用于增加進氣口的面積,這樣的做的目的在于提高導彈在大攻角條件下能夠利用彈體對氣流進行預壓縮,從而減少進氣道內的氣流紊流,提高進氣效率,避免因為導彈機動而造成沖壓發動機工作狀態的變化和熄火。
霹靂-21導彈采用了正常氣動布局,即彈翼在前,舵面在后,這種布局的優點是舵面離導彈的重心較遠,因此較小的面積的舵面就可以得到較大的力矩,從而降低導彈的體積和重量,同時由于彈翼固定不動,對于后面的舵面帶來洗流影響較小,空氣動力性能較好,缺點就是于導彈的發動機一般位于中后部,所以舵機和操縱系統的安裝受到限制,另外彈翼產生的升力有時和舵面產生的升力方向相反,導彈的響應性較差,特別是導彈自身的重量和體積較大的時候,所以霹靂-21在彈頭增加了一組固定小翼,其作用就是提高導彈全彈道飛行的穩定性和機動性能,先進的發動機和可靠的氣動布局只是解決了導彈的飛行距離的問題,要想有效的攻擊目標,還需要精密的制導系統,我國已經掌握了中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復合制導系統技術,因此霹靂-21空空導彈的制導系統肯定會從這個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我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末制導雷達來源于俄羅斯的9B-1103M,其對RCS=5的目標探測距離大約在25公里左右,盡管預警機的RCS要遠高于戰斗機,大型飛機如B-52的RCS在100平方米左右,預警機如E-3A還要更高,但是考慮到雷達探測距離與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所以霹靂-21對預警機的探測距離應該在50-60公里左右,而戰斗機要在200公里外對預警機進行攔射才能較好的保證自身的安全,我們知道目前采用的沖壓發動機屬于亞燃沖壓發動機,也就是說當氣流進入燃料室前要減速到亞音速以保證燃料的穩定性,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氣動做功,燃料室內的溫度急劇升高,所以目前沖壓發動機的速度一般不超過4馬赫,這樣導彈要飛行近2分鐘才能進入末制導,這對于隱身飛機來說是相當不利的,所以筆者認為需要為霹靂-21移植為霹靂-12B空空導彈研制的復合末制導系統技術,就是添加被動制導系統,被動制導系統是利用對方雷達電波信號進行制導,信號只是單程減少并且預警機的雷達功率較大,所以可以擴大末制導系統的探測范圍,從而減少對戰斗機引導的依賴。
霹靂-21遠程空空導彈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國空中防御能力,特別是讓我國空軍具備了打擊對方預警機這樣關鍵系統節點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從根本上削弱對方空戰系統乃至整個作戰系統的能力,從相關的資料來看,目前國外探測能力最強的預警機是經過雷達升級(RSIP)計劃改進后的E-3A預警機,它號稱對于RCS=0.5的目標可以提供550公里的探測能力,那么根據海外資料殲-20的RCS=0.05計算的話,那么E-3ARSIP型預警機對于其探測能力也就在200公里左右,這樣殲-20已經可以憑借霹靂-21對其進行攔射,盡管有消息說E-3A的改進也包括增加電子支援、導彈逼近告警、干擾物投放等系統,但是面對快速逼近的空空導彈,可能還是要采取航線機動、施放干擾要結合的辦法,同時可能還要對雷達采取斷高壓,降低電磁信號甚至關機的等措施,這樣不可避免的就會失去對戰區空情的掌握能力,而失去了外部空情信息的指揮引導支援,即使是F-22這樣的隱身戰斗機無法顯現其全部作戰能力,如果配合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對其預警機基地進行打擊,就會讓對方預警機處于“飛不起,落不下”的尷尬境地。而預警與與F-22形成的聯合作戰體系是目前最具威力的空戰系統,可以說是維持美國戰區空戰乃于聯合作戰能力的基礎,如果能夠威脅預警機,就可以從這樣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對方戰區空中作戰能力。
我們知道,大甲板航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運用固定翼預警機,從而在對方近海建立空中預警與指揮引導體系,對于現代航母編隊來說,由艦載預警機和高性能戰斗機組成的聯合網絡作戰系統是最有力的屏障,同時隨著相控陣雷達的引入和數據鏈傳輸速率的提高,艦載預警機還可以與水面艦艇形成協同交戰系統,后者利用預警機傳遞來的目標信息,可以充分的發揮遠程艦空導彈的射程和威力,從而在更遠的距離上攔截來襲目標,尤其是現在新型的E-2C預警機還配備了較為先進的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一定的彈道導彈探測能力,可以抵近到戰區附件探測彈道導彈的發射,然后引導具備導彈防御能力的神盾艦進行攔截,但是受限于航母甲板、機庫及升降機的能力和尺寸,艦載預警機的尺寸一般不會太大,因此孔徑和功率之積都要低于岸基大型預警機,這樣其對隱身戰斗機的探測能力更低,這樣意味著殲-20可以更加從容的對付艦載預警機,一旦失去艦載預警機的信息情報支援,就會讓航母編隊的艦載作戰飛機和神盾艦失去最主要的空情信息來源,尤其會在低空、超低空留下巨大的空白,神盾艦雖然號稱密不透風,但是相控陣天線重量和體積較大,難以安裝艦艇較高處,如伯克級的SPY-1雷達的天線位置離水線僅有10米左右,對于5米高的掠海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不足30公里,并且伯克級指標可以同時對付12個目標,但是受限于照射雷達的位置和數量,其在各個方向同時對堆目標數量并不相等,比如前方由于只有一部照射雷達,因此同時應付多個目標的攻擊能力就比較薄弱,這樣對方就可以集中攻擊機從低空進入,利用反艦導彈進行飽和攻擊,從而撕破對方的防線,配合其他武器如彈道反艦導彈就會對航母編隊構成較大的威脅。將其從近海驅離。
霹靂-21還能有效的攔截巡航導彈,當年美國發展AIM-54重要原因就是攔截前蘇聯反艦導彈,在公海上,敵我涇渭分明,在平坦的海面背景下,這些彈道呆板的反艦導彈成為AIM-54的絕好的靶子,對于我國來說,如果對方從第一島鏈發射巡航導彈,那么巡航導彈需要在海面上飛行近一個小時,那么在這個時候,利用高精度的機載AESA火控雷達,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就可以攔截巡航導彈,從外推防御縱深,從而為內層防御擴展時間和空間,還有一點就是利用殲-20的隱身優勢,配合霹靂-21的遠程攔射能力,可以在突入到第一島鏈周圍,攔射掛載巡航導彈的轟炸機,由于一架轟炸機可以掛載10多枚巡航導彈,這樣擊落一架轟炸機等于攔截更多的巡航導彈,同時還可以迫使對方在更遠的距離就發射巡航導彈,這樣就增加了巡航導彈的暴露概率,從而增加了我方攔截時間和效率。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殲-20為我國空軍提供打出去的物質基礎的話,那么霹靂-21就將這種能力轉換為戰斗力,尤其是具備了打擊預警機這樣關鍵信息節點的能力,能夠從根本上削弱對方的作戰能力,這一點在現代空戰乃至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是非常關鍵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