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斧”斬“嘴腐”
據(jù)有關方面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公款吃喝開支1989年為370億元,199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2002年達2000億元,2005年突破了3000億元大關。如此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令人痛心。對此百姓一片鞭撻之聲,黨政部門也頻發(fā)禁令。然而,各種名義的公款吃喝行為卻屢禁不止。(來源:2月7日《人民日報》)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吃是人最原始的本能,人之所以維持生命,全靠一張嘴。但是,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飲食就不只是一種生理需要的概念,特別是飲食與特權結姻,就生出了“吃喝腐敗”這個畸形兒,特權把人們對食品的一種依賴變成了一種炫權,手握權力的人被請上餐桌,“吃什么無所謂,關鍵是和誰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關鍵的人喝滿意”。這種飲食需要與維系自然生命無關,重在維系政治生態(tài)。
“酒肉穿腸過,印象心中留。”上級來人檢查考核,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向領導請示匯報工作,要吃吃喝喝聊表敬意;到上級爭取項目資金,要吃吃喝喝搞好協(xié)調;兄弟單位交流學習,要吃吃喝喝盡地主之誼;出門在外招商引資,要吃吃喝喝表現(xiàn)誠意。魚肉要擺,熊掌要上,“不貪污不受賄,為了工作傷了胃,吃吃喝喝有啥罪?”理由很充分,甚至還委曲:獻了名聲獻金身!
“公款吃喝”久治不愈,并非國家不重視,因為,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出臺的相關禁令多達上百項,相關部門對于公款吃喝消費的規(guī)定越來越細。什么原因導致了“越整治越瘋長”呢,打個比喻,政府說“吸煙有害健康”,要求開展全民戒煙行動,并將“吸煙有害健康”印在香煙的包裝上。戒煙動機很“豐滿”,實際情況不“骨感”,有基礎的地方,把煙草作為主導產業(yè)大力扶持;沒基礎的地方,把煙草作為新興產生大力培育,煙也就成了“越禁越繁盛”的產業(yè)。
同理,對于公款吃喝,一方面頻繁發(fā)文禁止,另一方面又在財政專列公款接待項目;一方面說下基層不準公款吃喝,另一方面又規(guī)定接待上級或招商引資可不受限制;一方面發(fā)文者或發(fā)文機關要求他人不準公款吃喝,另一方面自己卻到處公款吃喝……凡此等等,“自相矛盾”的禁令,“賊喊捉賊”的呼聲,“我可放火”的例外,把一紙紙文件的文字全都漂白洗盡了,何談約束力?
公款吃喝,吃的民眾之“肉”,喝的民眾之“血”。天價餐、萬元煙、飛天酒,一再沖擊著公眾的眼球、刺激著民眾的神經、考驗著群眾的抗力、腐蝕著政府的公信。整治“嘴巴腐敗”,遏制“公款吃喝”已刻不容緩。治頑疾當下猛藥,整治“嘴腐”當動“利斧”,少些道德性倡導、自律性要求、虛張性聲討,把“零接待”列入財經紀律,把“零容忍”納入黨紀國法,中央做給地方看、黨內做給黨外看、領導做給下屬看、干部做給群眾看,拿出“向我開刀”的勇氣,形成“對我監(jiān)督”的氛圍,下定決心、堅定信心,就一定能打贏整治“嘴腐”的戰(zhàn)役。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