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摘選自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
自從改革開放將過去中國單一的計劃經濟,改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國內的信教者越來越多,各地的教堂和廟宇日益增加。據說有調查表明,私有企業主中信教的比例最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是因為,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一般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作商品,從而當作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系。對于這種社會來說,崇拜抽象的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
如果說,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腦的產物即各種神、鬼、上帝等等,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那么,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即商品也是這樣的。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相互之間發生社會接觸,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質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于是,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這就是西方經濟學最神圣的信條——“看不見的手”原理所想說而又沒能說清楚的道理。
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商品經濟中也“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在商業競爭的世界中,成功或失敗往往不取決于個人的活動或才智,而取決于不受他支配的情況。一種特殊的勞動操作,昨天還是同一個商品生產者許多種職能中的一種職能,今天就可能脫離這種聯系,獨立起來,從而把它的局部產品當作獨立商品送到市場上去,例如今天的生產外包和服務外包。這個分離過程的條件可能已經成熟,也可能尚未成熟。某種產品今天滿足一種社會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種類似的產品排擠掉。即使某種勞動,例如織麻布者的勞動,是社會分工的特許的一部分,這也絕不能恰好使他所生產的若干麻布的使用價值得到保證,即不能保證他所生產的這些麻布都能夠找到需要它們的人。社會對麻布的需要,像對其他各種東西的需要一樣,是有限度的西方經濟學認為,資源是稀缺的。于是社會對于商品的需求就是相對無限的,因此西方經濟學無法理解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如果他的競爭者已經滿足了這種需要,這位織麻布者的產品就是多余的、過剩的,因而也是無用的。即便他的產品不是過剩的,但是這些產品交換時的價值量,即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許已經發生了變化。同樣多的勞動時間,昨天還確實是生產一定量麻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今天就不是了。而這種變化是在這位織麻布者的背后,沒有也無須經過他的許可,就會發生的。他會發現:分工使他和其他人成為獨立的私人生產者,同時又使社會生產過程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關系不受他們自己支配;一方面是人與人的互相獨立,另一方面是物與物的全面依賴。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一個人的意志或行動,而是西方經濟學所鼓吹的“看不見的手”,即未知的至高的經濟力量的擺布:謀事在人,成事在神(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異己支配力量)。不過,既然西方經濟學所鼓吹的這個全能的神,既不能遏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又不能使資本家避免損失、負債和破產,或者使工人避免失業和貧困,那么宗教的神或上帝就粉墨登場了。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像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既然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中,人們就象受某種異己力量的支配一樣,受自己所創造的經濟關系、受自己所生產的生產資料的支配,那么,自然地,隨著宗教所反映的這一事實基礎的存在和發展,宗教本身也就一起存在和發展起來。這就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國內信教的越來越多,而企業家尤甚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消除宗教,就必須消除宗教的這一事實基礎,消除種種異己力量對人們的支配。而這一點,只有當實際的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極清晰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才是可能的。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只有當社會通過占有和有計劃地使用全部生產資料,使自己和一切社會成員擺脫奴役狀態的時候,只有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在宗教中反映出來的最后的異己力量才會消失,因而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本身也才會隨著消失。
更多分析,請關注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