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韓寒的那些所謂“小說”和“文章”我都沒看過,只是偶爾從一些文章里了解到這個小青年曾“反抗中國教育體制”而高中都沒上完,卻“著”了一本什么“小說”,是個“賽車手”,是個時尚“陽光”的“新”青年,“粉絲”大大的有,而且更了不得的是他還是個符合西方標準的“公民”,曾被“民主自由天堂”的幽煞國(USA)的那個什么“周刊”封為什么“人物”。在我的感覺里,這小青年與那些被精心包裝炒作出來的娛樂明星們一樣,無非是某些人的賺錢工具同時自己也名利雙收罷了,此外還兼有政治工具的用處。
那位變來變去的引發“人造韓寒”之爭的麥田的質疑博文和方舟子的分析文章我都看了,總的感覺是他們的那些“人造韓寒”之質疑雖然不是直接證據,有些也不免牽強,但絕大多數都是比較順理成章的,是目前為止“韓寒”一方做出的反駁所無法消釋的。有社會常識的人都知道,而今中外為了某種經濟的或政治的目的而“人造”某種人物或事件的事兒多如牛毛,“人造”一個“韓寒”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之舉。但不管“韓寒”是“人造”還是非“人造”,通過這個“韓寒”想賺錢的人已經賺夠了,想進行政治操弄的人也已經操弄過了,對我等局外人來說,圍繞著“韓寒”的都只不過是個無聊的鬧劇。
然而,我以為“人造韓寒”之爭還是有其意思的。意思何在?端的在于讓圍觀者看到了原本打扮光鮮乃至道貌岸然者的嘴臉。
有意思之一:“韓寒”一方對質疑者方舟子的“反擊”從取笑挖苦方舟子禿頂的生理“缺陷”到“問候”他的女性長輩,活脫脫一股過去所說的“上海小癟三”的口吻,這除了讓人更相信“人造韓寒”之事外,還反諷了某些媒介包裝那類“時尚陽光新青年”的可笑。
有意思之二:某些平常慣于道貌岸然地“批評”或“質疑”中國傳統與現實的“公知”和媒體現在居然煞有介事地指責對“人造韓寒”的質疑,其原因在于“韓寒”自覺不自覺地已然是一種“青年反抗現實”的符號,可見這些“民主自由”不離口的“公知”和媒體的言行常常并非針對實際,而總是出于某種立場。
有意思之三:這個曾被炒作為“天才”、“公民”、“新青年”的“韓寒”極有可能是“人造”出來的,這也許會傷了許多真正的“韓粉”的心,但相信會讓不少輕信者更快成熟,使他們明白不能盲目地拜倒在“人造”出來的某種東西之下——不管是“人造”的“韓寒”,還是“人造”的其它東西比如什么“普世價值”之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