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方舟子接替麥田,繼續尋找韓寒代筆的證據。這的確是一場好戲,方舟子在打假的過程中,幾乎是無往而不勝,其戰斗力之強令人佩服。而韓寒,也是以罵起家的,當年就是通過罵人讓自己名聲大震,估計戰斗力也是不凡的。過年期間光顧著玩了,昨天瀏覽了一下方舟子的微博,大致把過年這些日子的都看了一下,覺得自己還是低估了方舟子的戰力。在過年期間,方舟子一點也沒閑著,出了一篇篇的文章來質疑韓寒,把韓寒一開始的傲氣都給打沒了。方粉的能力也比韓粉強的太多了,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方粉趴在韓寒的文字堆里,找出一個個疑點給予公布,而韓粉除了一顆忠心外,屁用不頂,就知道亂罵。韓寒其實是媒體造出來的,韓粉也就是最易被洗腦的媒奴,這種人除了罵人,也確實不能有什么指望。
我大致瀏覽了方舟子的新浪微博,這里說一下總體感受,我不可能去一點一點細致的研究,所以這里的描寫也許并不精準,只是感受而已。
我覺得截止我看到的方舟子的微博,覺得方先生還沒有拿出過硬的證據,來證明韓寒的確是被人代筆了。而方舟子提出的那些證據,很多不要說是直接證據,連間接證據都算不上。
比如方先生說韓寒以前參加作文大賽的文章和后期的博客文章文風差距非常的大,這顯然并不能證明代筆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文風有變化其實很正常的。比如說孔慶東現在的博客文章,有些人稱之為“慶東體”,我估計孔慶東早年的文章,尤其是沒寫博客以前的文章,恐怕很多和“慶東體”差距很多,我們并不能下結論說孔慶東以前是代筆的,或者說他現在的博客是代筆的。即便是現在,孔慶東有的文章插科打揮,非常的幽默,也有的一本正經,大氣磅礴,文風也不一樣。我們同樣不能因為現在孔慶東的文章文風不一樣,就說有問題吧!
還有,方先生和方粉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閱讀韓寒及其父親的文章及其訪談,從中找到對韓寒以往經歷事件描述不一致的地方,從中質疑韓寒文章是否是其所寫。這幾乎成了我現在看到的方先生的主要證據。可惜的是,這些不同的說法還是不能說明韓寒一定是代筆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其一是人的記憶本身是不可靠的。如果從歷史來看,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史書往往有很大差別的。這且不說,就是現在很多事件,當事人的描述大不一樣的事多了去了。比如對于中央的老胡下臺的事件中,老趙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很多當事人說法差距可大了,有興趣的人不妨出查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黨史。黨史中很多事件中,不同的當事人說法不同的事情很多了,并不鮮見。再說個外國的例子,我以前讀過一本叫《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兩位大哲學家十分鐘爭吵的故事》,這本書我沒有看完,但是故事的大致經過是了解了:在1946年,在劍橋大學的一個例會上,參會者大約30人,兩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和卡爾波普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旁邊還坐著另一位著名哲學家羅素,參會者還有一些各學科的杰出學者,這場大約十分鐘的爭吵引發了至今不息的爭議,對于當時發生的事情,當事人給出了差別很大的版本,波普在自己的自傳《無盡的探索》中描述了當時的經過,而參會的一位教授Peter Geach,當時的邏輯學權威,則聲稱波普的描述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其他的目擊者(包括羅素)和后來雙方的支持者不斷地加入使爭論日益加劇。這個故事也激發了作家們的想象力,傳記、哲學和小說對此事的描述五花八門。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對于同一事件,當事人的回憶有差別,并不是只能用串供沒串好(方舟子微博稱之為“口供”)來解釋,還有其他的解釋的。比如方先生打假估計要研究人的心理,可能對心理學比較熟悉,心理學對人的記憶的偏差就有自己的解釋,我看到的一本心理學書上就聲稱記憶,是人們進行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該書說:當兩個人對同一事件的記憶截然相反時,旁觀者一般以為其中一個在撒謊,這種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可是,很多人是相信自己的講述的,“就如同講述自己的故事一樣,我們都會添加一些細節,而省略一些不合時宜的事實,我們會對故事進行細微的自我拔高的修飾,以至于下一次我們還會增加一些細節,我們確信這些細微的無傷大雅的謊言會使故事更合理更清晰,這種修飾最終會使我們的回憶與事實產生出入,或者甚至回憶起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歷史被勝利者書寫,而當我們撰寫自己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會像國王主宰者那樣,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辯護。”,“歪曲、重構以及徹底的忘卻,是記憶的步兵,當極端自我試圖保護自我,隔離痛苦或解除與自我形象相矛盾的尷尬事,他們就會被召集的到前線:我那樣做了嗎?按照尼采的話:我已經那樣做了,我的記憶說。我不可能那樣做,我的自尊猶疑不決的說。最終——記憶屈服了。”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不同的當事人對同一事件的描述的不同,不能僅用謊言來解釋。但是,同一當事人在不同的場合對同一事件的描述也不同,很奇怪嗎?其實也不奇怪,這就是第二個原因:裝酷(用網絡流行語就是裝逼),而且這還在人之常情的范圍內。像韓寒這種不學無術的人,靠媒體和一些中老年公知令人惡心的吹捧而產生的一個大泡泡,本身尤其需要裝酷來維系偶像的身份。這就是他一會兒聲稱自己不讀中國四大名著,甚至不讀中外名著,一會兒又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名著的原因。也許他讀了名著,但是為了裝酷,就聲稱自己沒讀過就,多酷啊。一會說自己沒日沒夜的寫作,一會兒說自己玩的時間雷打不動,這都是根據場合不同,擺不同的姿勢而已,還是裝酷。一會說自己寫的如何的快,一會說自己寫了很長時間,還是裝酷。那些名人,在接受采訪時,雖然我沒有調查,但根據人之常情,有幾個語言不“修飾”一下的,有幾個不“裝點酷”的。
方先生的質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跑題了。即便對于韓寒的過去,韓寒們的描述不統一是故意的撒謊,那也只能證明韓寒們的人品有問題,而不能證明韓寒文字就是被代筆的,也就是說,從邏輯上說,方舟子及方粉打擊的著力點已經不是代筆問題了,而是韓寒的人品問題了,偷換了概念。
還有另一個問題大家好像沒有注意,那就是怎么定義這個“代筆”。我想,根據方舟子的對韓寒當年參加作文大賽的文章的分析,有些內容的確可能有其父的影子。那么,我們根據人之常情,一個父親應該是關心自己的孩子的,那孩子參加全國作文大賽,父親不大可能不關注吧。父親又是一個喜歡舞文弄墨的人,非常有可能給孩子的作文把把關,修改一下吧。那么到底改到什么程度我們可稱之為“代筆”?什么程度我們可稱之為“修改”呢?比如屠格涅夫的文字即便真是韓寒父親加進出的,那他到底是僅提供一個例子,還是整個文章都是韓寒父親寫的,我們完全說不清的。想想汪暉和朱學勤的抄襲案,到底什么是引用,什么是抄襲?也是說不清的問題,有人說汪暉抄了,而老朱是引用,有人說老朱抄的比老汪厲害多了。汪暉和朱學勤那些明擺著的問題大家都說不清,況且我們并不了解韓寒的作文但是到底是怎么寫的,就更說不清了。
如果韓寒沒有代筆,那么他很痛苦的是無法自證那些東西是自己寫的;如果韓寒真的是代筆,方舟子的痛苦就在于他很難拿出鐵證來證明韓寒代筆,只能把韓寒身上戳出無數的洞,卻不能把韓寒真正擊倒。
對于韓寒,他應該有點自知之明,被眾公知和粉絲捧得過頭,有點狂妄,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謙卑點好。早點謙卑點,也許就沒有方舟子那一出了。
對于方舟子,應該想想當年他挨錘的時候,很多人說他報假案,也是提出了一堆的理由質疑他,很多理由也和方舟子質疑韓寒一樣,看起來有模有樣,后來肖傳國被警方抓了,那些質疑就啞炮了。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警方一直沒有破案,方舟子也是渾身被戳了很多的洞,有嘴說不清。將心比心,我們可以質疑韓寒,但是不要那么肯定的說韓寒就是代筆,畢竟還沒有做到鐵證如山。
對于那些對方舟子質疑韓寒發出質疑的自由派,不要表現自己的派性色彩和無知了,還嫌中國的自由派們丟人丟的不夠嗎?
另外,再說一點,方舟子在微博上聲稱好戲在后頭呢,那我們可以繼續圍觀,我也希望方舟子能拿出鐵證,雖然我認為這個很難,但也許方舟子能創造奇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