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求聯合國授權其派兵干預安哥拉危機
欺負完中國人,又要參與得罪世界勞動者了。用不了多長時間,南方系就會像譴責大兵侵犯中國人一樣,譴責大兵侵犯世界人的人權了。照樣會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誰要是不信,就記下我的預言,2016年后再看。
中國要求聯合國授權其派兵干預安哥拉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2011年12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 新的“世界警察”? 事實證明,今年是中國全球戰略的一個轉折點。歐洲債務危機,加之美國國防預算的不斷收縮,催生了一種不斷升溫的預期:在國際穩定方面,中國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大國責任。在國際戰略和經濟事務中,中國已無法再保持低調。中國是否會比預期更早地與美國一道,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中國對外擴張的速度,超出了最雄心勃勃的本國領導人的預期。但隨著中國將其觸角伸向多樣化投資、保護石油利益、在海上航線巡邏以及為海外員工提供支持,中國可能會遭遇意料之外的反彈。所有超級大國最終都會遭遇反彈。
毫無沖突的企業全球擴張的10年蜜月期已然結束。中國已經在一些新領域卷入了小規模的沖突和政治活動。今年10月13名中國海員在湄公河遇害后,中國向緬甸、老撾和泰國派出了武裝巡邏隊伍,這些難以控制的國家構成了著名的“金三角”(Golden Triangle)。目前,中國是湄公河實際意義上的“水警”。要預測這一舉動的后果,不妨思考一下中國投資是如何在贊比亞最近的選舉中成為爭議話題的。
隨著中國擴大其在資源豐富的國家的商業影響力,這樣的事情將出現得更頻繁。中國海外員工的數量與日俱增。今年3月,在利比亞,逾3.5萬名中國員工不得不撤離該國。把搜尋和救援行動以及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利益結合起來,可能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巨大壓力。對大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往往是一些事件、而非宏大戰略。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的商業冒險曾促使英國入侵中國,從而引發了鴉片戰爭。
中國傳統上一直傾向于與其它國家政府直接合作,并要求他國保證保護中國利益,而同時還免費享受西方參與者提供的安全,就像在阿富汗那樣。但由于索馬里沒有一個可靠的政府,中國便不得不被迫地為亞丁灣的打擊海盜行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盡管中國仍不愿投票支持在敘利亞等國的干預行動,但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變化。中國在全球的聯合國(UN)維和人員數量,超過其它任何一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如同長期以來西方強國一直利用聯合國的合法性、為自身利益做掩護一樣,中國可能也會這樣做。
西方應該把這視作一個機會,而非一種威脅。它們應鼓勵中國放棄不干涉政策,轉為參與其中,就好像對伊朗、朝鮮和蘇丹所做的那樣。湄公河事件和利比亞救援行動,表明中國是如何推出了自己的“保護責任”原則,至少在涉及中國海外公民和員工的問題上如此。
通過老練地與區域強國建立友好關系,中國已躋身超級大國行列。盡管中國或許會設法避免在不同的競爭對手之間表明立場,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反彈。5年前,幾乎沒有人預見到中國海軍將在亞丁灣巡邏,同樣,有朝一日我們可能會看到中國要求聯合國采取行動,在一個中國有著重大利益的資源豐富的國家(例如安哥拉)進行危機干預。
這或許與幾年前西方國家宣揚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說法不符,但可能會促使中國通過利己主義進行合作。正如美國和歐洲在阿拉伯之春中所領悟到的那樣,中國注意到,僅僅與政府談判是不夠的。隨著資源通道的打開,瀾滄江-湄公河航線可能會成為亞丁灣或非洲的加丹加銅礦區,他們不僅會變成商業通道,還成為了軍閥和搶劫者的通道。要確保資源的長期供應,中國將不得不在卡扎菲(Gaddafi)和穆加貝(Mugabe)之外的圈子里結交朋友。
如果中國遵循這種先發制人的戰略,中國可能會跨越幾百年的資本主義錯誤、并避免“反彈”。畢竟,到目前為止中國不是在征服殖民地,而是在收買它們。這或許聽上去較為樂觀。但是,盡管西方很多國家往往一想到越來越喜歡干預的中國就感到畏懼,但自信的中國正在保護自身利益,可能也是一個好消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