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廣州市財政撥款“7524萬元‘供養’機關幼兒園”的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并引發網民不少爭議。有網民認為,因機關幼兒園招生對象的“特殊性”和“封閉性”,由公眾財政來進行“供養”不盡合理。更多網民呼吁,在國家財政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時,一定要注意公平分配,切勿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現象。
針對網上廣為流傳的“7524萬元”這一數字,記者調查發現,在2012年廣州市部門預算中,8所機關幼兒園獲得的財政預算資金還不止這個數,實為8349.82萬元。廣州市財政局預算處處長周少卿向記者解釋,機關幼兒園享受財政撥款的前提是它們的“事業單位屬性”。目前,廣州市機關幼兒園屬于財政核補的事業單位,按照我國財政體制,財政預算會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這和其他享受財政補貼的事業單位是一樣的,所以預算編制本身并無不妥。
現在的問題并不是享受財政補貼錢的多少,如果所有的幼兒園都能夠得到差不多的補貼,再多一些也是應該的。但現在的事實是,這種財政補貼只有機關幼兒園才能享受。而這種平均“每個幼兒一年要用掉兩三萬元”的機關幼兒園招生的對象主要面向機關工作人員的子女,非機關人員就是托關系找門路能夠進去,則需要交納一筆3萬元到6萬元不等的“贊助費”。顯然,這是很不公平的。
可是,面對這種顯然很不公平的事實,政府官員的回答卻是“政策并無不妥”。大于認為,在不公平的事實面前“政策并無不妥”就是最大的“不妥”。因為這種“不妥”不是工作上的失誤,不是發展中出現的偏差,不是個別人的以權謀私,而是“不妥的政策”制造出的特權與不公。其它原因產生的失誤、偏差和腐敗,還可以按政策去糾正去問責;而政策本身制造的不公連不但糾正的機會,而且也不存在什么問責的問題。
“政策并無不妥”的“不妥”其本質是 政策的腐敗,是有權制定政策人的集體的腐敗,是利用政策作工具的公開的腐敗。這種政策上的腐敗,因為有政策作掩護,所以監督無能為力,法律也管不了。鏟除這種腐敗的唯一途徑就是堅決地取消這些“不妥的政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