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這孩子的“蠢話”真是蠢得驚人 白巖松在美國一個什么大學的“演講”《我的中國夢》中講到他的五個年份中的1978年中,瞎說他當教師的母親一個人用一個月不到10美元的工資撫養了他們哥倆后說:“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不管是中國這個國家,還有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那是一個我們在座的所有人,今天都該記住的年份:1978年的12月16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那是一個大事件。兩天之后,12月18日,中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那是中國改革開放31年的開始。歷史將兩個偉大的國家、一個非常可憐的家庭,就如此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還是大的國家,其實當時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 這個話說得很愚蠢,因為時代總是在變化的,而在階級存在之前,社會的變化核心就是利益分配的變化,所以,社會的任何重大變化,總是在給一些人帶來希望的同時也讓另外一些人失望。并且,這種變化常常是把所有“非常可憐的家庭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也在所難免。同時,“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在1978年時“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到了2012年的今天,仍然是“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所以,對于真有知識的人來說,這樣的話只能算作“蠢話”。 要說變化,白巖松最應該清楚他家鄉海拉爾的變化。海拉爾歷史上曾為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飽經憂患,經濟落后,滿目凄涼。解放前,這里的民間流傳著“輕工業是被服廠,重工業是掛馬掌”的說法。海拉爾土生土長的老人們至今不會忘記,1949年底的海拉爾只有一輛客車,8輛卡車。而到1978年海拉爾全市開展春季愛國衛生運動中,就出動了7 萬多人,各種車輛3800多臺。當年的白巖松在讀小學六年級,應該參加了這個活動,雖然他不知道那些年發生的巨大變化。 說到變化,對畢業于廣播學院新聞系更應該知道家鄉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1997年7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九五”規劃課題組赴呼倫貝爾盟的達斡爾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過去的達斡爾族是“不存在新聞”的,他們對莫旗的調查讓人大致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達斡爾族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脈絡。報告說,在莫旗1954年設立收音站。1955年成立有線廣播站。1956年廣播站的喇叭延伸到各鄉鎮。1958年開始有達斡爾語、漢語播音的自辦節目。1982年設有無線廣播。1984年建立電視臺。其中特別說到: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給達斡爾族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廣播曾在六七十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1966年全旗15個鄉鎮通廣播,入戶喇叭9500只,農村牧區許多地方家家安上喇叭,有些村中也設有高音喇叭,每天轉播中央、省、自治區廣播電臺的漢語節目,在莫旗也有旗廣播電臺的達斡爾語播音。80年代以來,廣播的作用削弱,聲像俱備的電視更為人們所接受。通過電視在偏僻的達斡爾族鄉村也同樣可以迅捷地了解天下大事,獲得生產、科技、文化多方面的信息,享受現代文化生活。 可是。生活在呼倫貝爾首府海拉爾,能夠同時辦兩個圖書證的白巖松,卻認為那個時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不存在新聞這個說法”的年代,是“看不到希望的”的年代。一個身為共產黨員的央視新聞主持人說出這樣的“蠢話”來,不能不讓人感到異常的吃驚。 有網友說,白巖松是西化的話筒美國的走狗,呼吁央視讓這樣的漢奸下課。俺不說他是走狗漢奸,只說這孩子很愚蠢,讓這樣愚蠢的孩子在央視的屏幕上被人們看笑話,央視也難免會給人涉嫌愚蠢的感覺。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