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12月21日稱“朝韓人民都是中國人民的兄弟”,這個提法頗具深意。一下認倆,絕不僅僅是“不希望我們的兄弟發生戰爭”那么簡單,這是由《人民日報》的權威地位所決定的,因此,背后的意義值得細細解讀。
  認朝鮮為“兄弟”有半個多世紀了,背景眾所周知,不是什么新鮮事,值得關注的是:1、認韓國為“兄弟”;2、將一對冤家放在一塊兒認。
  據說青瓦臺準備撥出專項資金研究中國民眾的反韓心理,而其實呢,中國民眾并不反韓,嚴格地說是“厭韓”,厭其一方面“命比紙薄”,一方面又“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令人同情,“心比天高”叫有志氣,集兩者于一身則令人厭煩。自從南朝鮮將端午節“據為己有”后,其心態更是鼓鼓囊囊如快要爆炸的自行車輪胎,仿佛自己就是天頂星人下凡。作為反擊,中國網民將顯然屬于中國的一些什么“拱手相送”給了韓國,幾個輪回之后,韓國學者和官方才覺得情況不妙,主動說那些文章并非出自韓國學者,實乃中國網民編排。但到了這一步,兩國民眾的心里疙瘩更緊了,再想松開沒那么容易。
  雖然的確有些內容是中國網民的惡搞,但當中國漁民高舉五星紅旗將數十艘漁船捆綁起來抗衡南朝鮮軍艦襲擾時,不難發現中國網民此前沒有搞錯對象。韓國群山海洋警察廳表示,韓海警目前正在以所謂“妨礙公務罪”為由,對中國漁船“遼營漁”號3名船員進行立案調查。船翻了,死人了,要調查也應該是中方調查吧?李明博政府要將中韓關系帶到何處去?要將朝韓關系帶到何處去?
  用“好人”或“壞人”界定李明博或許太簡單。南朝鮮民間親美和反美的都大有人在,但韓國總統不可能是反美的,理由我就不廢話了,其親美程度只有高下之分,沒有有無之別,李明博是韓國總統中親美程度很高的。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整個朝鮮半島民眾普遍反日,李明博身為總統,必須跟著呼幾句反日口號,但實際上這位日本出生的韓國總統是親日的,日本政府也將李明博看做親日派。親日原因,可能與將日本看做第一故鄉有關,也可能與擔任現代集團首席執行官期間和日本政商建立的聯系有關,更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這就不難解釋李明博上任后,先見的是美國人和日本人,然后才是中俄。由于中俄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且都是其鄰國,并且號稱“友好國家”,將中俄排在日本后面的情況在以前是不多見的。
  那么,李明博是不是反中呢?不能這樣說。他上臺后客觀上給中韓關系制造了不少困擾,但談不上“反中”。李明博是韓國總統中少有的公開說韓美日“有共同價值觀”的,但他還是一個商人。在當前的形勢下,中國的鄰國要發展經濟,不可能把中國撇在一邊。李明博是個成功的商人,所以他說,從2008年開始后的10年內,只要與中國搞好經濟關系,韓國就會超過日本。以中國現在的外交性格,是不會太計較別國元首的價值觀的,這點同樣適合對李明博,也就是說,李明博親近美日,不會成為中韓關系的障礙。
  但這當中有個前提:適度。以傷害中國國家利益的方式與美日捆綁是中國沒法答應的。南朝鮮雖富裕,但沒有也不可能強大到哪方面都全得而不用付出代價的地步。南朝鮮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其實都挺大,無奈的是中美俄日這4個大塊頭都是其鄰國。過于頻繁的軍事演習取悅了美國和日本,前者正要“重返亞洲”,東北亞一動蕩,美國的介入就順理成章了,中國周邊一亂,日本是明里暗里都高興。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是中國的戰略利益所在,中國一反擊,日本就可以叫囂“中國威脅”,中國忍辱負重,日本可以趁機來一腳。說“日本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沒多少人反對吧?
  朝鮮不反擊,不管是由于金正日狡猾、軟蛋還是因為中國做了工作,終歸是半島劍拔弩張的形勢緩和下來了,這不正是中國想要的結果嗎?如果朝鮮反擊,結果很可能是曾經的“中俄朝VS美日韓”重新涇渭分明(聯合國緊急磋商中該趨勢已經顯露出來了),由于哪一方都沒有絕對的勝算,世界怕是要陷入持久的動蕩中。演習不是戰爭,傻子才會在敵人準備充分時發動攻擊呢。頻繁軍演其實很花錢的,倒是朝鮮動嘴省錢,南北雙方高下立判,誰在破壞東北亞和平一目了然。當然,東北亞的和平是暫時的,可你能開出“永久和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子嗎?飯還得一口一口吃。你真相信朝鮮是逆來順受的主兒嗎?我是不太相信的。
  中國的戰略是穩定東面,再建一條從新加坡途徑中國西面一直到歐洲的現代絲綢之路,該路線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與美日的直接沖突。一個是超級大國,一個是經濟強國,能躲盡量躲,實在躲不開再說,中國的航母就是為“實在躲不開”而建的。常有人呼喚民主美國干掉“金家王朝”,其實這多半是意識形態下的發泄。只要朝鮮的作戰能力不是太糟糕,美國寧肯留著朝鮮時不時敲打韓日,沒有朝鮮這個敵人,美國只好公開樹中國為敵——它不能沒有敵人,但中美公開為敵對誰都不是好事,美國人不傻。冷戰時期,蘇美之間幾乎沒有經濟聯系,中美就不同了。對于中國,人民幣正在走出國門,吸收南非為金磚國成員,對人民幣國際化是有益的。在這些大戰略完成之前,“有所作為”只能在“韜光養晦”后面悄悄地跟著。
  回到主題,朝鮮并不是“五毛”。說中國對朝鮮沒有影響鬼都不信,但朝鮮的確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可能被中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大國邊上的小國往往都對“被控制”很敏感,但又渴望得到保護,這是一對矛盾。中國有過切膚之痛,將心比心也不想控制誰。中朝有過并肩作戰的血盟史,不到萬不得已哪個國家會主動放棄現有的外交資源呢?作為一個“自由主義的進化論者”,梅德韋杰夫其實是很親美的,但他也舍不得放棄蘇聯和朝鮮厚重的歷史資源,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后,俄羅斯顯然是站在朝鮮一邊的。
  李明博政府有點像“五美分”,但也只是有點像而已,畢竟還是韓國總統。還有,下屆政府可能連像都不像了,金大中政府和盧武鉉政府都不是“五美分”。“五美分”折合人民幣大約是三毛五,加上“五毛”也不到“一塊”,一下認倆,并非將南北朝鮮撮合成“一塊”,那是朝鮮半島的“人民內部矛盾”,大國都不操這份心,不人為制造障礙的就算好人。三八線是美國先劃下的(北方界線也是),蘇聯跟上來了而已,中國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當今的很多熱點地區實際上是西方列強歷史上預埋的炸彈,中印邊界爭端是英國殖民統治末留下的火種,巴以沖突是英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留下的重磅炸彈,釣魚島問題是二戰后美國刻意制造的麻煩。
  中國是有可能在朝韓對立的基礎上建立與兩國友好關系的。年輕時,我身邊就有兩個互不說話的好友,一個是大學地理老師,一個是工廠技術員,他們是高中同學,我知道他們關系很糟糕,但這不影響我和他們分別交往。“技術員”后來考取了北方交大的研究生,不再在一個城市,也不知道他們現在和好了沒有。同認朝韓為兄弟,中國著眼的是中韓關系的長遠,而不是局限于與具體領導人的關系,再說李明博還談不上是反中人物。
  假設中國有可能在20年后超越美國,我們將這一時間假定為30年或40年是有好處的。中國在陸地上成建制投放兵力的能力達到1萬公里以上,這種距離在歐洲能跨好幾個國家了,“名門正派”對“光明頂”也只能圍而不攻。當前的要務是調結構、壓通脹、保民生,不是與哪個國家攤牌,黑馬戰術如果不是服務于戰略目標,還不如沒有。神舟上天時,有人說那是人家幾十年前就搞過的,沒啥了不起,其實不然,踏實往前走是最可靠的。印度在武器和航天上好高騖遠,圣誕日的一聲巨響,價值2.8億美元的衛星在升空的第一階段就成了碎片。航天強國也有發射失敗的時候,包括中國,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前主席U.R.拉奧沮喪地說,這次發射中“所有相關因素都可能導致爆炸”。
  印度和中國較勁是個錯誤,好在中國沒把印度當敵人,使得矛盾不至于激化。我不知道中美是否有一戰,也可能再受他幾年剝削后就沒法繼續剝削了,兩國反而變得容易相處。歷史上的超級大國其實都不是被人打垮的,而是自己折騰死的。中日一戰的概率不容忽視,如果中日之戰不幸爆發,整個朝鮮半島對中國至關重要,但愿韓國政府也有同樣的認識。敵人怕多,朋友嫌少,縱然是假兄弟也比真敵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