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發改委約談四家大型食用油生產企業,要求在兩節期間穩定價格、保證供應,同一天北京匯福糧油集團停產食用油。一位內部人士稱企業生產一噸油就會賠幾百塊錢,匯福的停產行為顯然是在應對限價政策。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稱南方的一些食用油企業也已經停產。(2010年12月13日《重慶晚報》)
對于食用油企業不聽發改委“打招呼”, 了解國內大豆行情和國際大豆期貨市場的人士就一點也并不奇怪。你發改委要求在兩節期間穩定價格、保證供應,人家不說不好,人家可限產或干脆停產。這種做法又豈能“穩定價格、保證供應”? 食用油企業停產只會造成市場貨源緊缺,價格將進一步上漲,這種“打招呼”豈不是適得其反。
發改委為何“打招呼”打了也白打?這是因為中國在國際大豆的期貨市場中缺少話語權,國內的大豆價格始終要伴隨著國際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而在國際豆價屢創新高的同時,國內的大豆產量卻大幅銳減。不僅大豆市場被外國控制,就連國內的大豆加工企業也幾乎被外資所控制,資料表明中國的大豆加工企業,外資和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已經占到了80%以上。被外國人把住了命脈的大豆加工企業能聽發改委“打招呼”?
當然,任何企業都是需要利潤的,一旦賠錢都會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生產食用油需要水電,水電起價了,運輸大豆汽車需要汽油,汽油提價了,生產成本增大,要人家“穩定價格”現實嗎?除非給食用油企業補貼。在我看來,發改委給這些大豆加工企業“打招呼”是打錯了,應該向中石油、中石化、電力這些壟斷國企“打招呼”,叫他們少提點價,產品的上漲速度才會慢點,試問生產產品有不需要水電的嗎?有不需要運輸的嗎?水、電、汽油價格少提價,產品就會減少成本,價格才會穩定。
可以說,如果中國的大豆加工企業大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大豆不需要大量進口,至少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如今中國的豆農大都不種大豆,大豆依賴于進口,大豆價格的命脈掌握外國人手中,你們越是大豆緊缺,人家越是趁機抬高價格,食用油再貴,總不能不吃?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這首七步詩證明了,至少在兩千年前,地球上好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大豆的時候,大豆就成了中國人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部分。但是現在,我們吃點豆腐和豆油卻還得看外國人的臉色。”這是央視解說詞里的一句話。(2007年12月18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要不看外國人的臉色,不但要擁有自己的大豆加工企業,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大豆優勢,要在政策上保護豆農和本國加工企業。由于我國對大豆生產及加工的政策支持還不夠健全,保護力度也比較欠缺,致使豆農生產業和加工企業陷入困境,使外資企業乘虛而入。而外資食用油企業只注重出油率,只追求最大利潤,拼命地進口轉基因大豆,打壓中國大豆,致使中國豆農血本無歸,打擊得農民不再想種大豆,從而達到控制大豆價格的目的。吃一塹長一智,我們應學學美國從政策上扶植豆農的做法,不讓他國掌握大豆命脈。美國對大豆的補貼高達190億美元,相當于其出口大豆價格的30%。
所以說,發改委當務之急是如何改變現狀,挽救中國的大豆命運,提高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辦糧食、食用油企業的門檻,逐步讓那些不顧老百姓民生的外資大豆加工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擴大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在市場上的份額,并掌握市場上的主動權。這是一個沉重的教訓,保持警惕的是要牢牢控制糧食加工企業,決不能再讓外資企業乘虛而入,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