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在京城的許多交警手里,有一個車牌號碼清單需要牢牢記住,也許不經意間,就會錯攔下一輛高級官員的車。同樣在一個地方城市,重要人物的車牌號碼也是當地交警們需要做的功課。(人民網 2010-12-04)
看到如此消息,不禁聯想起《紅樓夢》上的“護官符”:“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何能橫行金陵?錢、勢二字也!地方官為啥要持“護官符”,因為要保官帽也!
只不過,短短四句“護官符”,是曹雪芹揭露當時封建社會官僚之間互相庇護、狼狽為奸、草菅人命的罪惡。而現在,聲稱為人民服務的交警手里也持有新的“護官符”,顯然是為了不得罪達官顯人,以保頭上烏紗,何其相似?簡直如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看來,在國人遺傳的血液里,向來就有著畏懼權勢,溜須拍馬的基因。同時也喻示公務車作為一種公權力的象征,總是吸引普通公眾的關注,使得改革了16年之后的公車改革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眾所周知,位列三公消費之一的“公車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頑疾。盡管治理手段花樣百出,可16年來仍寸步難行,甚至愈演愈烈。中國的公車具有中國特色,購買時超編超標配置,使用時公私混用,維修保養費更是高得離奇。無論是從購買、使用還是維修,公車都在吞噬著公眾的利益。
今年11月初,央視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本市機動車總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區,極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資源。據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調研數據顯示,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總量為 200多萬輛,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1500億元-2000億元(不包括醫院、學校、國企、軍隊以及超編配車),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為20%以上。有公車司機表白,公車1/3公用,1/3領導用,1/3司機用。公車不公,“車輪腐敗”,世所罕見。
公車過多過濫,已成為我國光天化日下的“合法腐敗”,成為浪費國家財力的“頭號殺手”。雖然一直被公眾所詬病,雖然在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對于公車私用問題,“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但因為我國公車使用人已成為一個利益集團,天然反對公車改革。致使許多地方盡管都有所謂“條例”、“規章”、“措施”等出臺,卻沒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法律保障。對于公車私用者,也往往采取“民不告、官不究”的消極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公車的泛濫。從各地已經實施的或者提出的各種措施和辦法來看,要么是淺嘗則止,要么是不得要領,根本“藥不對癥”。以至于16年改革如游戲,公車越改反越多。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