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什么要承認先開炮?
[ 天外飛磚 ] 發(fā)表時間: 2010-11-27
韓國為什么要承認先開炮?
韓國多名軍官承認了在前一天的軍事演習中,韓方首先動用火炮向爭議海域射擊。
這不啻一個晴天霹靂,將美韓故意找事挑釁在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而且給了美英所謂通過“衛(wèi)星證實朝鮮先開炮”的無恥謊言當頭一棒!
韓國多名軍官為什么要承認“先開炮”這個事實呢?這絕對不是韓國瘋癲了,而是有預謀這樣做滴。
我們大家現(xiàn)在都看到,引發(fā)朝韓雙方炮擊,進而為美國航母開進黃海制造借口是美韓蓄謀已久的計策。
那么韓國軍官為什么要披露時韓軍先開炮呢?這豈不是為自己添加責任和罪證么?事實上,這些軍官也的確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眾所周知,美國自科索沃戰(zhàn)爭開始,便打出了“美國戰(zhàn)略東移亞洲”的明確方針,而且也正在按部就班的逐步實行。
第一步分裂南聯(lián)盟,殺雞儆猴試探歐盟,震懾全世界。
第二部占領阿富汗,切斷俄羅斯南下馳援伊拉克的道路,阻斷歐盟各國趁火打劫,妄圖分的一杯羹的可能。
第三部占領伊拉克、平定中東、掌控歐佩克,進而控制中東石油和世界油價。
這三步,美國都輕松的得到了勝利。
那么接下來,美國要開始的就是打爛亞洲經濟。
美國為什么要打爛亞洲經濟?概括的說,一旦打爛亞洲經濟,隨后就會分拆歐盟,重新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以支撐美國龐大的畸形奢侈消費。筆者在本貼附后的《從朝鮮核危機透析國際經濟戰(zhàn)略》一帖中,將做詳細的分析,在此就不再贅述。
大家也都很清楚,美國要打爛亞洲經濟,首先就要打爛亞洲經濟的中心。而亞洲經濟的中心就在中日韓,恰恰不幸的是朝鮮就坐落了在了中日韓的地緣中心。開打朝鮮戰(zhàn)爭,即會將中日韓經濟全盤打爛。
盡管日韓都屬于美國的傀儡國,對主子的命令不得不從,但他們知肚明美國問罪朝鮮,絕對不是為了什么核武、為了什么半島和平。他們絕對不愿意在朝鮮發(fā)生戰(zhàn)事,他們對美國的意圖心底里心了如指掌。
所以,日本人對此次朝韓炮戰(zhàn)第一個表現(xiàn)了極度的恐慌,日本首相菅直人23日就當天韓朝互射炮彈一事,下令政府就韓朝交火后任何可能發(fā)生的“不測事件”做好準備。
而美國則立即強調是“朝鮮先開炮”,其總統(tǒng)奧巴馬也立即命令華盛頓航母艦隊開赴黃海海域,名曰要繼續(xù)軍演,可能還有直接開打朝鮮的可能。
就在此時韓國多名軍官立即承認了是韓國先開炮,這無疑給了美國當頭一棒。
這“多名軍官”為何在此時敢于如此大膽的做出有悖常理的舉動?原因可能有二:
1、韓國上層中的某些人,并不愿意看到韓國經濟被戰(zhàn)火摧垮,但畢竟是傀儡,不得不遵從主子的意圖。
2、反對開打朝鮮戰(zhàn)爭的韓國某些高層人士,對“多名軍官”進行了授意。
韓國高層人士之所以要這樣做,雖然不可能避免美國對朝鮮發(fā)動戰(zhàn)爭,但至少可以推遲戰(zhàn)爭的開打時間。
筆者推斷,韓國國防部部長金泰榮辭職的真正內情,應該與此事有關。
重啟六方會談應該也是美國的企盼!
[ 天外飛磚 ] 發(fā)表時間: 2010-11-29 09:41:31 [ 發(fā)短信 ] [ 回復 ] [ 樹狀 ]
重啟六方會談應該也是美國的企盼!
從昨天中午便傳出消息,下午4點中國外交部要發(fā)布重大消息。一時間各大網(wǎng)站議論紛紛,甚至有人猜測中國要針對美國航母進入黃海舉行軍演。
本人看后,便已經猜測到“中國軍演”絕對不可能!中國政府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要重啟六方會談,給當事各方找臺階。
說句實在話,自從朝韓炮戰(zhàn)以來,特別是“多名韓國軍官承認先開炮”后,本人就已經意識到美國絕對不會在近期對朝鮮有所動作。最有可能就是要重啟六方會談以拖延時間,以便統(tǒng)一盟國思想,進而造足輿論。
但是,即便美國有意要啟動六方會談,至少也要等到軍演完成以后,甚至要拖后一段時間,絕對不會馬上就啟動談判程序,原因就在于韓國民眾需要平息情緒,美國也要平衡和統(tǒng)一國內各方勢力的思想認識。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要為航母艦隊首次進入黃海,以及對各方的反應做出評估。
中國政府在這個時候派出特別代表訪問朝鮮,應該是一個明智之舉。說句實在話,此時的中國政府,應該同時向朝鮮和俄羅斯分別派出特別代表,就朝鮮半島局勢進行緊急磋商。且不管其效果如何,對美國來說都是一種顧忌。
然而,在這個時候特別代表趕赴韓國則是太過冒失,實則表現(xiàn)了中國外交的極不成熟。
美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流氓國家,他所使用的策略都是旁門左道,如果誰要給他按正規(guī)套路出牌,那是要“癩蛤蟆過門檻-----墩腚栽臉”滴。
事實上,這個時間中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美國不理不睬,即便他來找中國磋商,也應該采取冷處理。何況韓國只是一個屁家不當?shù)目埽覀冋疑祥T去和他協(xié)商,是不是太有點丟分的味道,何況還讓他給吃了個閉門羹呢?
筆者再次提醒大家,美國開打朝鮮戰(zhàn)爭,是在打亞洲經濟,是在打亞洲的經濟中心中日韓,是美國東移亞洲戰(zhàn)略的一部分。即便美國在今后的日子倡議重啟六方會談,也只是為了拖延時間準備輿論和戰(zhàn)爭而已,中國切不可對此抱有一丁點的和平幻想。
事實已經如此明顯的擺在了面前,可笑的是中國從上到下卻沒有一絲的警醒。筆者做了一個調查,竟然有70%多的市民不知道朝韓發(fā)生了炮戰(zhàn),也不知道美國航母開進了黃海。即便少數(shù)知道的人也認為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二次朝鮮戰(zhàn)爭,甚至就連機關公務員之類的知識性群體所談論的都是房地產、股市,根本就沒人談及朝鮮半島局勢。
我麻木透頂?shù)目蓱z同胞啊,醒醒吧,該換土了!
我敢斷言,除非有奇跡發(fā)生,否則二年之內美國必然要開打朝鮮戰(zhàn)爭。
另外,昨天下午原定于4.30分要發(fā)布的“重大消息”,不但“難產”且如此輕描淡寫,想必其中肯定有和美國磋商“失敗”的因素。實際上,美國在此階段是需要“六方會談”這么一個紅蓋頭滴,他之所以拿糖,甚至讓其傀儡韓國放出“此時不適宜談重啟六方會談”的話,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戰(zhàn)術,此時的中國絕不應該首提“重啟六方會談”,理應穩(wěn)坐釣魚臺打好朝鮮這張牌。
附:從朝鮮核危機透析國際經濟戰(zhàn)略
作者:林海雪原
2003-07-29 04:14:56
得票:100
http://bbs.fmprc.gov.cn/detail.jsp?id=80050
從朝鮮核危機透視國際經濟戰(zhàn)略
提起朝鮮核危機,許多人便會認為,起因是由于朝鮮在秘密發(fā)展核武造成的。但是,這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臆想和推斷,沒有什么過硬的事實依據(jù)來支撐這種論點。
從日韓對朝鮮局勢的擔憂態(tài)度來看,他們顯然不支持美國的對朝施加壓力、終止援助的政策,但是迫于種種原因,日韓又不得不違心的屈從與美國的決策。美國在2000年10月14日KEDO做出決定之前,KEDO的其他成員,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并不同意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崔成泓和日本外相川口順子11月11日在漢城舉行會談,雙方一致認為應繼續(xù)向朝鮮提供重油。他們同時表示,將繼續(xù)同美國磋商,使朝鮮核問題獲得和平解決。但是,美國方面這次的態(tài)度十分強硬。13日,不久前剛率領共和黨取得中期選舉大勝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與他的高參們召開會議,決定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直到朝鮮“采取必要步驟”。布什下令將這一決定照會KEDO的其他成員,要求他們支持并通過這一決定。面對美國的強硬態(tài)度,韓國和日本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負責與日韓聯(lián)系交流的美國官員沒多久就向外界透露,韓日將支持美國的決定。而美國方面做出的唯一妥協(xié)是,已經從新加坡啟運的4.28萬噸重油就不再追回,幾天后將抵達朝鮮。用斷油來威脅朝鮮,只是美國方面一廂情愿的想法。因為,美國也十分清楚,KEDO對朝鮮的作用并沒有想象的那樣關鍵。事實上,KEDO作為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對朝能源援助機構并沒有按照雙方的協(xié)議行事。這個組織在美國的領導下,不僅在援建朝鮮核能發(fā)電項目方面百般拖延,在布什上臺后,甚至還凍結了美國已承諾的對該機構的撥款。在這種情勢下,作為朝鮮放棄核開發(fā)補償?shù)闹赜驮媱澥聦嵣弦呀咏鲝U。從這里可以看出,朝鮮核危機的發(fā)生基本上是美國布什政府蓄意制造的,其目的也無非是想逼迫朝鮮挺而走險。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曾公開指責朝鮮研制核武,還展示了核武基地寧邊地區(qū)的間諜衛(wèi)星照片。經過一番談判,美國終于在1994年與朝鮮簽署“日內瓦核子框架協(xié)議”,平壤同意凍結其核武研發(fā)計劃,美國卻與歐盟、日本、韓國共組朝鮮半島能源開發(fā)組織,負責提供經費和物資,為朝鮮興建兩座核能發(fā)電廠。可以說,事件的結果是朝鮮經濟戰(zhàn)略的重大勝利,它巧妙的利用了美國的指責,將它轉換成朝鮮的外交籌碼,在經濟上成功的敲了美國及其盟國的竹杠。不過,美國也從中得到了相應的利益,這就是改善了美朝關系、將中俄兩個大國對朝鮮的影響淡向了邊緣化。可以說,這也是美國在亞洲戰(zhàn)略意義上的重大獲益和突破。公正的說來,美朝94年的“框架協(xié)議”對其雙方來說,應該是一份“雙贏”且基本“公平”的交易。但是,這種交易卻在很大程度上觸犯了中俄的國家利益和戰(zhàn)略安全。
上世紀末的2000年,是朝美關系進入敵對50年來最親密的一年。從朝韓首腦兩金的會晤表示南北和解,到朝鮮集十萬之眾歡迎奧爾布賴特訪問朝鮮,甚至朝鮮領袖金正日已經同意,在韓朝統(tǒng)一之后,允許美國軍隊繼續(xù)駐扎在朝鮮半島維持該地區(qū)的和平等等一系列舉措,可以看出朝鮮方面力圖朝美關系正常化,以及其渴望發(fā)展經濟融入世界的殷切愿望。但是,面對朝鮮的退讓和企盼,美國方面卻逐漸做出了相反的行動,尤其是小布什上臺以后,則更是大反其道的宣稱:朝鮮是無賴國家,他決不相信金正日的人格。從表面上看來美朝關系再度走向緊張,似乎和小布什對朝鮮的個人成見太深有著很大的關系。美國克林頓時期的國防部長佩里在專訪中說,布什總統(tǒng)根本不想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進行真誠的談判,“我的理論是,這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政策,而我們不想談判,原因就在于總統(tǒng)”。但是,我個人認為,美朝關系再度走向緊張的內中原因,主要是與美國在東亞的戰(zhàn)略決策以及美國現(xiàn)實的經濟原因有關,也就是說主要是與美國的既定國策相關。大家一般都認為:美國的東亞戰(zhàn)略有“陽謀”和陰謀。“陽謀”是維持和平、穩(wěn)定;陰謀是分裂亞洲主要力量,不使它們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美國。但是,我個人認為,美國再度引發(fā)朝美關系緊張還有更深
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美國的“經濟戰(zhàn)略”在起主導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魯賓就反復強調美國將堅持強勢美元政策,這對其后美國經濟持續(xù)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強勢美元政策使美國的經濟連續(xù)7年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強勢美元政策也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長期的運作勢必會給美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強勢美元增加了美國制造商在出口上的難度,同時削弱了美國制造業(yè)在經濟比重中的份額,無形之中增加了金融泡沫的潛在威脅。歐洲官員包括英國央行總裁喬治在內,也警告強勢美元將加劇歐洲通膨疑慮。事實上,強勢美元政策連續(xù)運行,已經導致了美國經濟嚴重的依賴資本運營,完全靠資本運行來支撐美國經濟這樣一種方式,必然導致混業(yè)經營的銀行與大公司的勾結。從最近揭發(fā)出來新的案件來說,無論是GP摩根、還是CITIBANK花旗銀行,都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這些丑聞是美國經濟必然的一個結果。1997年出現(xiàn)東南亞金融危機,并影響到全世界,全球金融體系都發(fā)生了一些問題。但很快地在1998、1999年以后,人們認為復蘇又產生了,美國的新經濟支撐美國的基本面,所以美國股市經濟繼續(xù)看好。其實客觀地看,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隨著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它的實物經濟移出以后,美國客觀上在90年代中后期已經發(fā)展到以金融為主的服務產業(yè)占整個GDP增加值的80到85%之間,那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充足的資本流入美國資本市場,美國客觀上撐不住這樣一個完全靠服務來維持的增長。
其實,在克林頓下臺之際美國的經濟學家已經注意到了“強勢美元”政策已經即將走到勁頭,并且對此開始尋找解決的對策。所以布什政府上臺以后對“強勢美元政策”完全采取了“模糊化”的策略,而實際上采取了“非經濟”的對策,既利用軍事手段達到干涉經濟運作的目的。阿富汗、伊拉克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支持經濟復蘇所做的一種嘗試或探索,也就是說布什政府是在利用非經濟的手段為美國的經濟在尋找新的出路。阿富汗戰(zhàn)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開打伊拉克戰(zhàn)爭,堵截歐盟成員國和俄羅斯可能的通過陸路南下干涉的一種戰(zhàn)略準備。而伊拉克戰(zhàn)爭則完全是為了打破歐佩克對石油資源的價格掌控。其實,克索沃戰(zhàn)爭也是美國為打壓歐盟所做的一種嘗試,只不過,直到戰(zhàn)后,由于這場戰(zhàn)爭,歐洲國家財政赤字大幅增加致使歐元對美元走軟,歐盟國家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上了美國的一個大當。今天美國試圖發(fā)動新的朝鮮戰(zhàn)爭,可以說是把這種探索推向了及至。
本來,一個資源貧乏、科技相對落后的朝鮮,對外出口一些抵擋武器來換取國計民生的必要資金,是無可厚非的。美國也沒有必要對其興師動眾的前來問罪,甚至要大打出手。但是,錯就錯在東北亞是亞洲的經濟中心,而朝鮮的地理位置卻又偏偏的坐落在這個經濟中心的中心。一旦爆發(fā)朝鮮戰(zhàn)爭,勢必會給中日韓的經濟帶來致命的打擊,這也正是中日韓力主朝鮮問題和平化解決的根本所在。而美國制造這一地區(qū)危機甚至有可能開打這場戰(zhàn)爭的中心目的,就是迫使這一地區(qū)的產業(yè)和資金流向美國,以增強美國的實業(yè)基礎、充實它的金融泡沫。
經濟專家學者們,給人們開出了這樣一個誤導:“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存在,美國不可能對亞洲經濟實施打擊,特別是作為依賴世界經濟運轉而得力的美國,更不會破壞世界經濟鏈條的運轉,因為,一旦亞洲經濟崩盤,將會使美國的經濟受到巨大的沖擊”。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觀點,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筆者認為:一旦亞洲經濟陷入崩坍,美國的經濟危機就將會徹底解除。眾所周知,亞洲的經濟中心是東亞地區(qū),其中,日本和中國又是亞洲經濟的主導國家。位居世界經濟第二強國的日本,則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它的產業(yè)經濟基本上是完全依靠原料進口,經過深加工后出口換匯。可以說,日本近年來的貿易進出口額度基本持平的條件,也是靠進口原材料然后出口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來維持國內的消費。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日本是一個依賴出賣技術來養(yǎng)活國民賺取利潤的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美國的經濟取向和要求背道而馳的。所以,進入80年代以后美日雙方的貿易戰(zhàn)和金融戰(zhàn)接連不斷。可以明確的說,日本的經濟框架對美國經濟來說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美國人一直對日本經濟的走強視為心腹大患。應該說,日本的經濟構架對美國來說是一種沖突和威脅,而絕非是美國經濟的需求。因此,打垮日本經濟一直在美國經濟戰(zhàn)略的考慮之中。美國一旦引發(fā)東亞地區(qū)的危機或者發(fā)動二次朝鮮戰(zhàn)爭,日本、韓國以及本來投資在中國的產業(yè)和資金,既會快速的流入美國本土,這無疑將對美國的經濟復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至少也會對美國的經濟產生巨大的幫助和啟動作用。而中國經濟隨著泡沫化思維的趨向,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美國的經濟的利益和消費需求。盡管,中美雙邊貿易總額一直在穩(wěn)步增長,但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在進一步急劇增大。例如,1999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614.8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419.5億美元,中國進口195.3億美元,對美順差224億美元。而2002年1月至9月,中美貿易額達700.4億美元,其中,中方對美出口501.9億美元,自美進口198.4億美元,中方對美貿易順差303.5億美元。鑒于這種雙方貿易額度的極不平衡,美國方面曾數(shù)次對中國進行指責,聲稱:中美雙邊貿易是一個極不公平的貿易。也就是說,美國人認為自己在中美貿易中是處在了極為不利的地位,因此,盡管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國,但是,雙方的貿易額度卻是極不平衡的,美國顯然沒有把中美貿易當成一回事。但是,許多人認為美國的國內的消費離不開中國的貿易,甚至固執(zhí)的認為,中國對美國內消費品的龐大生產體系,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因此美國對中國經濟的封殺或者對中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然而事實卻是怎樣呢?中國經濟學家溫鐵軍認為“美國自己的消費已經到了一個無法再增加的地步。比如像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襯衫,夠美國無論老人還是孩子,平均每個人每年消費10幾件;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鞋,夠每個美國人平均一年消費7雙,它的消費已經不可能增長;而這些一般制造業(yè)國家還在拼命殺價競爭向美國出口,美國的消費不可能增長,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出口困難。”也就是說,根據(jù)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庫存,幾年之內美國都可以不必再進口中國的產品,況且中美一旦發(fā)生貿易終止狀況,其他向美國出口同類產品的國家則完全有時間將中國對美貿易的地位取而代之。中美兩國在資源結構、產業(yè)結構、技術水平、消費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很大,兩國經貿關系的互補性應該說非常突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飛機、電站設備、電子產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等。其中,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約占總進口額的一半,有些是難以替代的,這些都是中國發(fā)展經濟急需的物資。但是,令美國無法感到高興的是,每年的貿易額只是令美國這樣的經濟大國感覺到無足輕重的、區(qū)區(qū)不足200億美元的交易。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鞋類、服裝、家電、燈具、玩具、五金產品等等。這些都是普通美國人所需要的日常消費品。不存在著脫離不開的關系,并且還存在著其他國家的強力競爭。目前中國對美的依賴程度要高于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去年中國對美出口已超過對日本和香港的出口,達521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加上從香港轉口的221億美元,則比重高達31%。而去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為224億美元,僅占美國出口總額的2%,中國只是美國的第11大出口市場。另外,中國對美貿易一直是順差,去年為297億美元,而去年中國外貿順差總共才242億美元。不言而喻,如果沒有對美貿易的順差,則中國外貿就會出現(xiàn)逆差。近年來,中國外貿的順差,主要來自對美貿易。這對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人民幣幣值的穩(wěn)定都有積極意。因此,在中美貿易中,中國所處的是得利而“非主動”地位,而美國則恰恰相反。如果說,亞洲經濟對美國經濟還有重大影響的話,那么就是中日兩國皆是美國的碩大債權國,日本擁有近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中國也有近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如果再加上韓國、臺灣的外匯儲備,僅在東亞美國就欠高達7000億美元的巨大債務。應該說,在這一點上,中日韓在美國的經濟戰(zhàn)略中,還是被其較為重視的。但是,這一點也恰恰是可能引發(fā)美國橫耍無賴的誘因。因為,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美國就可以以種種理由推遲償還甚至凍結這筆債務。
綜上所述,中日韓三國實際上,只是在金融方面對美國影響甚大,但是,美國一旦利用非經濟手段壓迫,亞洲的資本市場便會迅速移向美國或者歐洲,如果,美國的經濟,在注入亞洲部分資金和產業(yè)的情況下,重啟強勢美元政策,那么,世界資金的投資方向便非美國莫屬。所以,美國對亞洲的經濟打壓已經勢在必行。中國政府對當前朝鮮局勢深切擔憂。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孔泉說:朝鮮問題正處于“危急時刻”.判斷朝鮮局勢進入“危急時刻”的另一人是美國前防長佩里。在克林頓執(zhí)政時期,佩里是負責空襲朝鮮核設施的關鍵人物。后來因局勢的發(fā)展,空襲行動沒有實行,但是他被公認為美國對朝鮮核問題了解最為透徹的專家。佩里前不久警告:美國和朝鮮正在“逐步走向戰(zhàn)爭”,并可能最早在今年內“不幸交火”。因此,如果要追究美國發(fā)動這次戰(zhàn)爭的真正目的,就是迫于國內經濟的強大壓力,而絕非表面上的“核危機”“擴散武器”等等。
談到經濟戰(zhàn)略,作為一個中國人,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中國的經濟狀況是否合理。令人十分不解的是,眾多的中國經濟學者、專家為什么對美國新的經濟泡沫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危機不但視而不見,還一再的宣稱“美國經濟的基本面是看好的,復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中國經濟專家學者的這種愿望究竟是為了什么?思來想去,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如果承認美國經濟的危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現(xiàn)行的經濟模式。事實上,以金融為主的服務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是美國“強勢美元政策”的必然結果,它只能是一種階段性的經濟調整策略,決不能作為長期的安邦立國的經濟政策。它在短時間之內是能夠創(chuàng)造一定的“表面繁榮”,但是,沒有強力的實業(yè)基礎的支撐,這個金融泡沫必然會走向崩裂這么一個趨勢。這應該說長期的,把泡沫吹大了以后還讓它永遠是泡、永遠不崩,那是不可能的!反觀中國的經濟現(xiàn)狀,據(jù)說,房地產、旅游、商貿、證券等等金融服務業(yè)的產值已經占了GDP的50%強,而占中國稅收的近70%也是來自這些行業(yè),這種狀況不能不使中國的業(yè)內人士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憂心忡忡。從1976年到1983年中國人突然的發(fā)覺,中國的經濟不但沒有縮短和世界的差距,反而卻拉大了距離。于是,在一種緊迫感的壓力之下,中國決策層提出了“一切向經濟讓路”的口號。但是,在追趕世界的同時,卻錯誤的選擇了“拿來主義”,試圖通過植入西方市場經濟的架構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現(xiàn)代化。這種脫離實際的思路導致了中國的決策層錯誤的認為:我們不必象歐美先行者一樣,經過無數(shù)次市場的起落和崩潰,不必經過無數(shù)次爾虞我詐的案例及處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框架,通過“后發(fā)優(yōu)勢”即可迅速的追趕上先行者。充分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這種趕超變成了急功近利,那么就必將是崎嶇坎坷的道路,甚至前途有可能變成萬丈深淵。而現(xiàn)實卻十分令人擔憂,我們似乎正在一步步的滑向這種危險。從上海浦東的巨資財政投入到全國性的城市改造,我們正在堆砌經濟泡沫的高樓大廈。一種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錯誤論調,正在嚴重的摧殘著我們的民族工業(yè)。改革開放20年后的今天,我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我們除了毛澤東時代的兩彈一星之外,幾乎毫無其他建樹。農業(yè)通過包產到戶的改革卻又轉回了初級社、互助組的舊有模式,與舊有模式所不同的只是,這種模式是通過入股的方式而已。工業(yè)改革也無非是將許多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產業(yè),變成了數(shù)個私有制的家庭小作坊而已。從“運十”的封殺到今天“京滬高速鐵路”的敲定,從計算機軟硬件的生產到轎車生產線的制造,幾乎所有牽扯到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產品,無不打著“洋字牌”的烙印,即使如此,我們又有幾種能夠拿得出手的“硬貨”?改革開放20余年,我們究竟改出了什么?有人可能要理直氣壯的說,“我們今天的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但是,我要提醒諸位:請查一查76年以前中國的GDP處于世界的第幾位,今天又是第幾位。那個時期的世界生活水準處于什么地步,今天普遍又是一種什么狀況。我可以明確的說,任何脫離當時條件和環(huán)境的對比,對于事實來說,沒有任何的作用和說服力。
今天中國的銀行金融業(yè),如果真正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規(guī)律,其實早就已經應該破產。現(xiàn)在之所以還能運作如常,只不過憑借的是“政治信譽”而已。也就是說,中國現(xiàn)行的產業(yè)金融政策,是一種管制性的金融體制。盡管這種體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促進和支持了經濟奇跡的產生,但同時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潛在的深重災難。既政府主導制定產業(yè)政策------產業(yè)政策需要信譽融資------信譽融資需要政府擔保-------政府擔保導致不良資產劇增。最新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截止到今年3月底,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的比例為24.13%。而按照人民銀行的要求,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必須在2005年之前將其平均不良資產率降至15%。同時,四大行都提出上市的目標,而要達到上市的要求,不良資產必須壓縮到較低的水平。由于受困于較高的不良資產率,四家國有商業(yè)銀行不得不把實際利潤的絕大部分用于消化歷史包袱。近日公布的年報資料顯示,中國工商銀行2002年實現(xiàn)年撥備前利潤為443.37億元,但提取撥備和消化包袱就用了38..23億元,占全部營業(yè)利潤的86%。中國農業(yè)銀行在112.61億元的實際利潤中,拿出了83.7億元核銷壞賬、消化財務損失。建設銀行更是用了87.4%的利潤沖銷壞賬,344.3億元撥備前利潤用了301億元消化歷史包袱。中國銀行當年實現(xiàn)撥備和消化歷史包袱前營業(yè)利潤523億元,但稅后利潤僅為93億元,這之間的差額絕大部分是用于消化歷史包袱,其中提取呆帳準備金267億元,沖減以前年度應收未收利息91億元。椐保守的估計,目前的不良資產已經突破了30000億人民幣,并且是宿債未嘗,金融信用和國企集團的信用正在被隱含的國家信用所取代。伴隨著2006年外國銀行將在中國享受國民待遇的到來,一場腥風血雨的金融大搏殺就會展現(xiàn)。然而,面對如此緊迫的時間壓力,中國的金融界至今也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到時失去了政策保護的中國銀行將會有何種妙計生存下去?
如果說,中國經濟的模式是移植的西方模式,倒不如說是模仿的日本模式更確切一些。但是,不管是西方模式,還是日本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適應中國的土壤,何況,無論是西方還是日本都已經為泡沫經濟的堆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便是經濟超強的美國,在面對泡沫經濟所帶來得危機時,也不得不使用“非經濟”手段-----戰(zhàn)爭,來干預危機得到來。那么,中國在面對這種危機時將以何種手段來應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