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比金牌更可貴
儒夫
·
2010-11-28
·
來源:烏有之鄉
亞運會結束了,中國以199塊金牌不僅位居金牌榜第一,還破了有史以來金牌最多的記錄。這有相當的功勞要歸功于龐大的亞會項目,因為有相當多的項目是非奧運會項目,其中有相當多的這樣的項目,如武術、中國象棋等都是中國的強項,這些項目不如說就是為中國人自己所設的。
雖然亞運會很熱鬧,但幾年來,對這樣的“熱鬧”已漸漸失去了興趣,因為這越來越覺得這是在做秀,充門面,所以沒有特意看一場比賽的轉播,也沒有完整地看完一場比賽,包括開幕式和閉幕式。也許對于某些人群來講,面子比里子更重要,對我總覺得里子比面子更實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與我有同樣的想法,但最近看到一篇《中國金牌第一遭媒體及民間嘲諷》的文章(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378146/1),也許能反映出相當一部分人的真實想法。其中列舉了一些官方數據:“目前,中國有1.6億人是高血壓、1.6億人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個孩子就有1個小胖墩兒,高中生里 85%以上的學生是小四眼兒;和日本孩子比,我們的中學生在身體素質多項數據上差很多;我們參加運動的體育人口只有28%,人均體育設施在世界上排百名開外…… ”難道這不是真實的中國嗎?如此看來,我們對金牌數第一有值得自豪的理由嗎?
想必有人說,爭金牌數第一能增強國人的榮譽感。這就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在還有許多人沒有達到溫飽線,還有很多人為買不起房、看不起病為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奔波的國度中,為榮譽花幾百億的錢,是榮譽重要還是生存重要?它是否會成為我們今天社會的“遮羞布”?當然,我不是反對舉辦亞運會,而想問舉辦亞運會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是為了促進全民的健身和健康嗎?當有人質疑“就在中國競技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這20年中,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一位體育官員回應說:“競技體育一個很大的作用是給群眾體育提供示范。如亞運會上劉翔的一場比賽,現場觀眾就有八萬人,這大大提高了促進作用,因為很多學生和觀眾會看比賽。世界杯足球賽時,校園里踢球的學生增多。這也是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的促進。包括球星的號召作用,很多年輕人買偶像的球衣,效仿他們踢球。”確實,一場競技比賽能激發一部分人尤其是學生的狂熱效仿,可他沒有發現,這種狂熱往往很快被現實冷卻了。一是沉重的課業負擔,一是根本沒有培訓和訓練的場地、設施。今天有不少人參與體育健身,并不是為了體育獎牌,而是不想因生病而被迫去榨人錢財的醫院。
金牌確實能帶來驕傲和尊嚴,體育本來也是一種高尚純潔的運動,可是當“金牌”與功利攪在一起的時候,它卻充滿了骯臟的臭味。足球競技比賽是中國體育最典型的例證,搞了這么多年它給我們最終帶來了什么?中國人過去有一個口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對奧運精神新的詮釋。如今,在中國的體育賽場上,為爭個輸贏而大打出手的事也屢見不鮮,這實在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玷污。我同意這位官員的說法:“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不要對立。”但我不認為“不是競技體育成績好了,就一定是忽視了群眾體育。在我們的國家體育總局機構中,群體司是排名靠前的一個司”是真實的。因為不能說他這個司排名靠前了就沒有忽視群眾體育。正如在該文中說:“(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的場地不對外開放。中國年人均體育消費不足3美元,低于亞洲年人均體育消費的12美元和世界年人均體育消費的36美元,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年人均體育消費300~500美元。”難怪有網友說:“在城市里找個自由運動的場地真難。強烈建議在每個小區都建個球場。”
說金牌是一種虛榮也不假,奧運冠軍退役后為了生存當起搓腳工卻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我不是說搓腳工這個行當有什么不好,而是要說我們的體育在培養運動員的過程中,只為了金牌而輕視動運動員未來的發展,這正是“唯金牌論”的具體體現。除了對金牌的虛榮外,還有人對金牌的狂熱,其一是看到了金牌背后的商業廣告效應,所以常會見到奧運冠軍做形象大師、形象代理人等。其二是對一些官員具有政績效應,這種政績效應源自一些官員急功近利,追求效力第一的目標。為什么會出現自來水管經常爆裂卻不投入資金換,而要大張旗鼓建草坪,因為一個看得見,遮面子,一個看不見,要花錢。同樣對于一些領導來講,他們更看重的是結果,而對過程絲毫沒有興趣,令埋頭干活的人心寒。
今天,為亞運會所感動,并為之動容而差點落淚的是,那些并未獲得獎牌的業余運動員。一位當保安的舉重運動員,他訓練的場所還不如我們的普通健身房,他握把的姿勢都業余得不正確,但他努力了。阿富汗高爾夫運動員第一次在草地上打球,難怪他把球打飛了,但他參與了。一位鐵人三項運動員每天下班以后才能開始訓練,雖然他是最后一名,但他堅持了。一位消防員,在柔道比賽中他輸了,但他盡力了……取得金牌的臺北自行車賽女運城員,從小沒有父母,領著低保,與弟弟相依為命。他們給我們展現的是超越自我的奧運精神。相比之下,“早在2004年,中國奧運金牌的成本就是七億人民幣,在投入數百億百姓血汗錢之后,只換來幾十枚讓面子有光的虛榮金牌。中國金牌成本是全球最高的,是西方國家幾十上百倍。若把這些錢用在希望工程上,一枚金牌就能換來3500所希望小學,若按人均算,中國每2000萬人才有一枚奧運獎牌,而澳大利亞每39萬人就有一人在奧運得獎。”想到這兒,我們還為什么而驕傲?為什么而感動?
其實,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亞運會,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中國女排的勝利,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需要付出汗水,需要團結協作、堅強不屈、敢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終能戰勝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