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火及其他
上海靜安區膠州路與余姚路交叉口的那幢大樓的沖天火焰、滾滾濃煙一度蓋過了廣州的亞運圣火,在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報紙頭版上燃燒,在各大門戶網站上燃燒,在央視滾動新聞節目上燃燒,更在人們的心里燃燒。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剛剛結束,對于這突如其來的大火,人們目瞪口呆有些猝不及防。
時隔6日,一切漸漸地清晰起來,烏龜王八,該浮上水面的都浮上了水面,深水區里一定還有更大的。
事故回放:大樓位于上海市膠州路728弄1號,28層,高度8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該大樓并非一開始所說的“教師公寓”,而是普通商品房。15日下午,火起,林嗣環《口技》上演了現實版:“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還有警笛聲,飛機隆隆聲。火光沖天,煙霧氣味彌漫,大火持續約4小時,終在晚間6時30分許被基本撲滅。死亡人數據最新報道,記者從上海警方獲悉,經對遇難者遺骸的DNA檢測,上海“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遇難人數上升到58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36人。幾天來,數千群眾自發從各地趕到事故現場悼念遇難者,花籃、花圈、花束延綿幾十米,整個場面儼然像是露天的靈堂。
案件進展:火災發生時,該建筑正在實施節能綜合改造項目,總承包方是上海靜安區建設總公司,分包方是上海佳藝建筑裝飾工程公司,項目監理是上海靜安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項目設計是上海安置業設計有限公司。上海警方表示,經過公安機關連日縝密偵查,上海靜安區建設總公司、靜安區建筑工程監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迪姆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4名相關負責人對“11·15”膠州路特別重大火災事故負有重大責任,已于11月18日被依法刑事拘留。此前,公安機關已經依法刑事拘留了包括上海佳藝建筑裝飾工程公司2名負責人在內的8名犯罪嫌疑人。至此,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已達12人。
各家觀點:
瞎折騰——上海市靜安區政府這次撥出3000萬裝修巨款,工程公司為了自身利益,采用易燃物聚氨酯保溫材料裝修房屋,存在極大的安全穩患,一旦燃燒就會產生劇毒的氰氫化物,絕對是得不償失的瞎折騰。美其名曰給大樓外墻保溫,既節能又減排,大樓居民可以享受冬暖夏涼之快,好哉,58條生命直接地下涼快去了。
替罪羊——據說事故原因是由無證電焊工違章操作引起的,其實,電焊工只是這場火災的替罪羊,電焊噴出火花會迅猛爆引熊熊大火是因為施工現場都是易燃的聚氨酯泡沫材料、尼龍絲網、竹片板,又缺乏及時應急的滅火器材,電焊工有證無證都一個樣。都知道,搞層層分包已成為現有工程承包模式的常態,這是當前國有企業領導賺錢賺回扣最省力又方便的最佳途徑,更關鍵的罪魁禍首應是背后的責任人!
總之,大樓著火了;總之,有人不幸死去了。死去的死去了,活著的仍活著。怎樣讓死去的不白死去,是值得活著的深思的事情。
若把28層大樓的每一層看作一年,28層,28年,正好是中國革命的28年。28層大樓建成了,28年的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給大樓節能減排裝修,就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啊政改啊。大樓居民可以享受冬暖夏涼之快,就是和諧社會下的幸福中國人可以體面勞動,更有尊嚴地生活。
工程層層分包就是分層前進,鼓吹市場經濟,私有制,多黨制,軍隊國家化,否定文革,反毛反共,打左燈向右轉。
聚氨酯保溫材料阻燃性差,一旦燃燒就蔓延開來。《求是》載趙強文章《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蘇聯解體對于西方來說是一場勝利,但對于利害切身的俄羅斯人民則是一場空前的國家災難。蘇聯演變和解體的原因很多,‘新聞改革’、輿論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新聞改革是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民主化’、‘公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令人扼腕的是,這種新聞改革走上了否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背離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原則的邪路,最終導致輿論失控。”烏有推薦者者按: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民主化”、“公開性”新聞改革是極其虛假的。戈爾巴喬夫們一方面放縱反共、妖魔化社會主義的言論,另一方面對反思蘇聯改革、公正認識斯大林的言論則大面積封殺、封鎖。中國正重蹈蘇聯后輒。
梅寧華《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中談到:當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對中國百年歷史的認識是比較客觀和實事求是的,但是,不可否認,在一部分人當中也存在著實用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傾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否定和歪曲中國革命的歷史。二是刻意導演和假設歷史。三是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為已被歷史淘汰的舊勢力評功擺好。四是“戲說”、“惡搞”歷史。五是追求所謂的“價值中立”和“純客觀”。
上海大火中死去的是28人,若中國這大樓著火了,就不止28人了,是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