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會中國體育之痛--足球
新中國成立后,一切都百廢待興。為了發展中國的體育事業,在毛澤東主席的親切關懷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之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前身于1952年6月10日成立。在成立之際,毛主席親筆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數十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在這一光輝題詞的指引下,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已經發展成為世界體育強國。這次廣州亞運會上已充分得到了體現!
遺憾的是,在廣州亞運會上,中國國奧隊以兩個0:3先后慘敗于日本和韓國,無緣八強,被稱“史上最差”!中國足球再度蒙羞,現場4萬球迷憤怒倒戈,高喊“國奧解散”,把怒氣發到了與他們年紀相似的球員身上,上演了國際大型賽事東道主罕見的難堪一幕。可稱之為中國體育大國之痛!
我真為年青的球員感到委曲!看看場上我方隊員與韓國隊員之間的差距必須承認現實:實力不濟輸得不冤,中國的足球確實越發落后了。與他們之間距離已經不小了,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上的球隊。不要再空談什么經驗不足?沒有大賽經驗?說這些都是給自己遮羞而已。落后就要輸球!道理就這么簡單!比賽場上實力就是話語權,把責任推在隊員身上顯然太不公平了。
我認為責任不在國奧隊,而在足協高層決策者!因為只有決策層的錯誤,沒有中國足球隊員的錯誤!只有落后的領導,沒有落后的群眾!
首先中國足協難辭其咎。中國足協向來有干涉的傳統,他們一只手把足球業推向市場,另一只手卻緊抓不放。在缺乏有效監管和硬性制度約束的情況下,足協官員會輕而易舉的將權力伸向足球市場的任何地方。由此衍生了權力與利益相互糾纏的怪象,不僅讓中國足球失去發展的良好環境,而且還產生違法犯罪現象。
細細分析,中國足球的潰敗局面源于一個“賭”字。中國足球“賭”爛了,也“賭”垮了。
毛澤東曾經多次批評過體育中的錦標主義思想,反對搞“選手制”體育,說:“我們搞體育運動,不是為了當選手,出風頭,而是為了鍛煉身體,增進健康。”但是,那種以運動競賽成績衡量體育成績、重視部分人運動訓練競賽而忽視人民群眾身體鍛煉的做法,導致體育運動走上了歧途,今天中國在足球身上不是仍存在嗎?
我認為毛澤東不主張體育里邊大搞競技運動,但這并不等于他不要或不重視競技運動,而是讓群眾體育和競技運動各行其道,各得其所。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體育也不例外。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運動手段和活動形式有所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增強人民體質這個根本目的服務的。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依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要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而任何忽視一面或強調另一面都是片面的,都是不符合辯證法的,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的。
有人說,中國擁有13億人口,從每1億人口中挑選出一名去組建“最佳十一人”還會有所富余,但是中國足球卻在亞洲都屬于不入流的球隊,真可謂是現代體育中的一個“奇跡”。
人才從哪里來?絕不會天上掉下來、水里冒出來。可目前的中國足壇,球員的培養體系卻完全像一個“倒金字塔”:俱樂部也好,中國足協也好,眼睛只盯著聯賽成績、只盯著國家隊國奧隊戰績。青年、少年球員被扔在一邊,更別提“幼年球員”。據悉,國少隊全國適齡的注冊球員只有300來人、一年的經費也只有50萬元,沒人關心,投入薄弱,如何出人才?
有報道,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地處中原腹地,去年財政收入2億多元。全縣共有中小學199所,由中小學生組成的足球隊已達154支。其中足球訓練隊員達3125人,專兼職足球教練174名。這個比重,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這個小縣城搞足球的做法,足協高層決策者們,難道不應從中有所啟示!中國搞足球有誤區,光知道在城市搞,把農村忽視了。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娃吃苦耐勞,農村足球更有潛力和希望。
其次足球管理層為了政績為了升遷,不顧客觀實際和科學規律,玩盡急功近利的賭博游戲,崇洋媚外,追求短期成績和虛假繁榮,以“為國家爭光”名義搞不負責任的“男足重回亞洲一流,女足重回世界一流”,造成整個中國足球好大喜功,浮躁一片,實為在國際足壇所少見。
請要記住,足球不是為了出線和打世界杯而存在的,那些只是副產品。而中國足球過去一直舍本逐末,這是最大的失敗!
那種不知,何為體育之真義,只知把體育作為工具,用比賽作為手段,趨名逐利的做法,絕不是社會主義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
嚴峻的現實再一次給中國足球管理者提了個醒,應該腳踏實地,回應群眾的支持和批評。否則,中國足球永無未來。
靜下心來吧!重點抓好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才是硬道理。中國足球水平低下,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應正視實力差距,給球隊多一些成長的時間,輸得起、苦練功,才有出頭之日。我非常欣賞女足教練在亞運會記者會上的講話,他要求女足隊員不要太看重名次,只要把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就行了!
千萬不要忘記“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若認為當代體育只是單純搞競技運動,以“金牌”為最高目標,把增強體質作為體育的“副產品”,則只能使我國社會主義體育“增強人民體質”的首要任務變成一句空話。
要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的二”的方針!這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乒賽前,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乒乓球隊員時正式提出的指導方針。因為勝負是暫時的,友誼是長存的!我們在競技運動中一定要時刻牢記!
競技場上體育比賽要成為大眾健康的手段。成為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而不是爭個你死我活的戰場。不要斤斤計較小里小氣的。好像不拿到金牌就是世界末日,拿到金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了。這樣不好嘛!
作為一項為祖國榮譽而奮斗的大型運動會,沒有一個運動員不想代表自己的國家登上最高領獎臺,這與友誼第一并不矛盾,比賽時也一樣能體現友誼。在賽場上,最大的友誼是尊重對手,不是賽前賽后的擁抱和恭喜,而是在賽場上對隊手的絕對重視。才是對比賽對手最大的尊重!比賽中絕不可輕對手,視滿不在乎,一定要重視名次!但賽出名次后,已成為“過去式”,就不必太在意了!更不能以勝敗論英雄!要以“賽出風格、展現風采”為目標,成績是次要的,在賽場上賽出精彩的同時,能夠給廣大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這才是最重要的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