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筆者日前撰文指中日首腦會在日本橫濱舉行,其方式值得關注。為營造所謂“氛圍”,中國二線城市的抗日示威游行已被勸止;廣州亞運方面也特別加重對日本體育代表團的保護,中日足球比賽,毫無斗志及水平低下的國家隊以0比三慘敗,賽場內便衣警察控制住數位企圖高叫反日口號的觀眾。
不過,日本方面可不會投桃報李,在前天亞太經合組織橫濱年會期間,日本右翼團體數千人上街游行,高舉反對“中華帝國主義”(中文)橫幅;昨天,更有上千人到中國國家主席入住酒店外示威,反對中國的“霸權主義”(中文)。日本警方雖然裝模作樣在現場部署警力戒備,卻放縱非日本人的“西*藏流*亡人士”高舉藏*獨“雪山獅子旗”進場,并開綠燈給非日本人的新疆維族人,高舉疆*獨“東突”旗幟參加,更讓一些旅日臺獨團體和來自大陸異見人士舉劉某某畫像湊熱鬧。歷史上有日汪合流,現在有日本與藏*獨、臺獨、輪*子功和自由派合流。旅居日本愛國僑社人士憤怒地說,以往日本警方對那些反華反共游行還能履行日本維護中日關系規則予以驅散,現在則睜眼閉眼,警察們似乎樂在其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何況,日本航空自衛隊前司令田畝神駿雄,自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后,已經組織了三次反華集會和游行,并親自到中國大使館前抗議。中國的前空軍官員會這樣嗎?
中日首腦得以在日本“談話”,讓菅直人挽回面子,止住下跌民意,更讓日本得寸進尺的收獲,盡管外相前原被中方媒體大批,被中國外長暗批,但還是坐等中國外訪進門拜訪并會談。
日本首相昨天在記者會稱他向中方表明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不存在領土爭議。這顯然是強詞奪理。固然,對中方不利的是,日本已經實際“治理”該島逾40年,是由美國人親手交給它的,日方還有效地排斥了兩岸四地的民間保釣人士登島插旗,時間拖得越久,日本越在輿論上軍事準備上占據上風。
中國方面,對日方針比鄧時代稍作改變的是,漁政船(相當于美國的海岸警衛隊),中方自稱“海上武警”,已開始不定期前往釣魚島周邊游弋,變相宣示主權,開始和日本巡邏船只捉迷藏,躲貓貓后又扮老虎。
中國的海軍實力與經費在劉華清主持軍委工作時有所提升。現在的軍委委員中,有吳勝利中將,總參謀長助理有孫建國中將(1952年生,河北吳橋人,中央候補委員)。軍中現在流傳目前是“三劉”部隊,意思是戰力有待提升,乃指國防大軍政委劉亞洲、軍科院政委劉源、海軍政委劉曉江(胡耀邦女婿)此三劉。
國力消長,中日態度變化,均說明兩方是否仍依鄧小平當年關于釣魚島爭執的建議“默契”下去是個疑問,雖然日本鷹派外相說那只是鄧的一家之言,日本只是聽到而已,沒有接受的意思。
日本方面目前最著急的不是釣魚島,因為中方底線是鄧“凡是”那些話,不會出兵奪占,而且美國已表態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合于釣魚島。日方最著急的是東海油氣田共同開發,因為中國已搶先一步先實際“治理”了春曉油田等,日方陷于被動。日方最怕中方反悔以前的承諾,藉釣魚島爭執甩掉中日協議或默契。日本外相在與中國外長會談時就死死抓住此議題,但中方說重啟談判需要氛圍,至少中方握有一張可反制的牌。至于如何打,關鍵在于排除中國國內“何應欽”們的干擾。
一般史家評論,1895年甲午戰爭后,中國有親日派孫中山利用日本反清,最為人不齒的是簽訂“何梅協定”的國民黨何應欽,他在張揚扣留蔣介石西安事變后鼓動轟炸東北軍西北軍,顯然有日本人背后身影。共產黨有知日派廖承志,但他不是親日派。現時中共黨內有無親日派,答案顯然是有,明眼人都知道某位在日本使館呆過的那位就很大嫌疑。
清代的中日關系演變一直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難受。歷史有時有驚人的相似。中日不是沒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但現在主事者們,由于歷史時空的局限,缺乏毛澤東那一代人打天下起家的人敢于五洋捉鱉的膽魄。拘泥于“國內維穩”,“國際和諧”的心態下,如何敢于在各種層面戰勝小日本?11月13、14日中國大地一片沉寂,看看央視亞運畫面燦爛的煙花(可惜那些不能拿來嚇住日本人);日本太陽旗在廣州體育場館內冉冉升起;反觀日本各地民眾上街反華游行,糾合藏*獨、疆*獨等五“毒”,以及最新的“劉”毒(劉某某),這種巨大反差給中國外交形象帶來的是加分還是減分?
以中日釣魚島沖突為契機,北京宜對其對日外交進行充分的反思及反省。
日本民主黨政府在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等問題上稍作讓步,但對領海、領土問題決不讓步。因為日本資源極端匱乏,它不能不為日本的生存和未來而戰。
反觀中國,暫不提稀土儲量并不是太多而是開采過多,比例不對,就談山西煤礦,每年有大量優質焦煤從山西用火車運到秦皇島船運日本。日本人用來干啥?全用來填海圈起儲存,一噸不用。龍永圖們要負什么責任?
為什么日本自1972年以來在釣魚島問題現在鬧得最兇?它是為生存和未來而戰,而北京主要還是為面子而應戰。資源已是中國與外國交往的最重大議題之一,豈可回避?豈可輕易讓步?
更多精彩請登錄www.meihehu.cn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