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huán)公,立有間(jiàn)。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hào)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yì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xúan)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tàng〕熨(yùn)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善者,我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必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其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這兩篇文章都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諸位看官,爾等看完這兩篇幾千年前的文章之后有何感言?是否感覺對當世有著非常深刻的警醒作用?!
我每天必看新聞,尤其喜歡關注國內外時政,偶爾也喜歡“胡言亂語”一番,也能順便寫點東西放到網上,可是經常“被”“河蟹”了,這不,前兩天寫了幾篇時評,就“被”“河蟹”了,理由是不宜討論。郁悶,我寫的一點不反動啊,不但不反動,而且是堅決擁護我黨我軍的,當然,我也不是什么所謂的“五毛黨”、“美分黨”。我為什么要寫那些文章?不是為了賺取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狗屁點擊率(更何況點擊率也不能賺錢,呵呵),而是出于自古以來被稱之為“憂國憂民”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歷來是被大多數人嘲諷乃至官方打壓的對象。
我文敬屈原、武敬武穆。我敬重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我敬佩岳武穆的“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我也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雖然他們是不受當世權貴歡迎的人,但是,他們卻真正的為國為民、至死不渝。我也憂國憂民,所以,經常受到周圍人的嘲笑,他們認為這些事情不該我管,何況我也管不著,更管不了。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屈原被放逐后與漁夫的對話,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我深深明白,屈原這樣的人即使在今天也容不得他,還有文豪魯迅也是如此。
縱觀浩瀚史海,凡納諫如流者興,秦孝公、齊威王、唐太宗是也;凡拒諫飾非者亡,周厲王、楚懷王、唐玄宗(后期)是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為政者難免也會出現某些失誤,失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某些為政者,問題出現端倪時,熟視無睹;問題進一步顯現了,草草解決;問題尖銳了,盡力遮掩;問題爆發了,方知悔之晚矣,就好比是當今的蔡桓公。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也有義務更有權力議論時政,這是中國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我們可以指出政府的過失,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提出適當的建議與意見,但是得注意方式,不能過激。不可否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必定會很多,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就好像人吃五谷雜糧必然生病一樣,生病了不要緊,去醫院及時就醫即可,千萬不能聽之任之,否則必定會小病變大,大病等死了。現實是,某些地方政府,漠視群眾利益,乃至禍害群眾利益,而上訪的群眾被稱為“亂民、暴民”。歷朝歷代,再腐敗的衙門前哪怕是做做樣子,也要放堂鼓一面,老百姓可以擊鼓鳴冤,在古代還可以告御狀,上達天聽,再看看現在,群眾去政府機構辦事得跑多少冤枉路,還得看辦事員的臉色,上訪更是被視為“反動”。
中國在崛起,中華在復興,但是,必須要有一種開放、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同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是民心,不是放在婊子門前的貞潔牌坊!!!
因言獲罪者自古不乏其人,若為民眾謀取幸福,吾雖九死而未悔!!!
最后,我又想起來大禹治水的典故來。昔日大禹之父鯀治水,施之以雍堵之法,九年而無功;大禹治水,施之以疏導之法,終能變害為利,成其大功!
相信中國人的智慧,他們會辨別奸佞與是非曲直。相信群眾,相信歷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