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史記·項羽本紀》曰:“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然題為《老師發電影券讓小學生看恐怖片 需寫影評上交》的報道似在告知我們,如今是“教”為刀俎,“生”為魚肉。如此,又是在培養和教育什么呢?
我們常說,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可要是“教”成為了刀俎,“生”成為了魚肉,未來和希望又在哪里呢?由此來反觀“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答案是不是就有了點眉目了呢?
而不論是如題為《中國出現第三撥移民高潮 中堅階層集體流失》報道所述的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子女的教育所致,還是近些年來火爆的如題為《中國富裕階層紛紛赴美產子 教育制度等為主因》、《國際學校成逃離應試教育避風港 入門費昂貴》和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的現實,以及很多國家針對中國留學生逐年提高的留學費用,其實質難道不是“教”為刀俎,“生”為魚肉嗎?只不過是無奈的家長們擇“刀”而“魚”罷了。如題為《父親自辦私塾教子續:15歲兒子被高校錄取》的報道,不就是這種選擇下的一種結果之佐證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生”都為魚肉了,還如大山般壓的家長喘不過氣來了,豪華的校園、樓堂館所一個更比一個奢華,怎么一些人士還在哪里喊不足呢?雖然國家投入增長慢,可家長們的投入確如驢打滾般成百倍的增長著,這錢都那里去了呢?同時,學費等成百倍的交納著,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在縱容創收,或《大學課堂普遍似走過場 老師混課時學生混學分》,這又如何成為一流學校,又是在培養怎樣的人才、人生觀呢?由此再來看題為《中國孩子“官癮”大 九成學生想當官》的報道,我們還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史料《管子·權修》道:“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也就是說,人之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是個長久、循序漸進的事情,一朝一夕點滴積累而成??蛇z憾的是,無論是如題為《幼兒園貴過大學入園難于考公務員 引中央關注》的報道,還是《公務員考試催熱“國考經濟” 培訓班噱頭多》、《濟南出現公務員“面試包過”培訓班 7天費用5萬》,或是花樣繁多的擇校費、或打著“民辦公助”的幌子收取高額學費等問題的層出不窮,不都是“教”為刀俎,“生”為魚肉導致的嗎?培養出的不就是小團體、“土圍子”的錢包嗎?題為《記者揭秘雙城市高收費初中背后灰色利益鏈》報道所述的“既然選擇收費,學生都是不差錢的”,不就是很好的佐證嗎?而這恐怕多已不是個別現象了吧。
當教育成為急功近利貪婪的刀俎,“生”也就只能淪落為魚肉了,才、未來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不是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