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蛋糕”令誰歡天喜地?
應該是今年吧,有人把社會財富比喻為“蛋糕”,由此引發一場熱議。在所謂公平、良知這塊遮羞布的掩蓋下,善良的人們無不充滿期待。
“蛋糕”論真的很好嗎?我不以為然。
“蛋糕”是怎么來的?社會上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蛋糕”來自上層的社會精英,因為他們擁有金錢資本;另一種觀點是,“蛋糕”來自底層的勞動者,因為他們擁有人力資本。
筆者不屑于討論這兩種觀點的誰對誰錯,我只是想說,不管是金錢資本,還是人力資本,最后轉化的形態,只有一種,那就是財富。這個財富,有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之分。在勞動者并不擁有社會財富分配權的社會中,財富就會轉移到擁有金錢資本的少數人手中,勞動者獲得的,只是殘羹冷炙;而且民眾本已稀薄的個人財富通過某些強勢集團的侵占和剝奪,還在不斷地稀釋、減少。
為什么呢?因為上層的精英始終掌握著左右決策的最大優勢,他們可以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去向,他們可以控制社會財富的分配額度,由此造成了我國時下1%的少數人掌握全國41.4%的財富這樣一個局面。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又據世界銀行的測算,歐洲與日本的基尼系數大多在0.24到0.36之間,而中國2009年的基尼系數高達0.47,在所公布的135個國家中名列第36位。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到目前為止,這種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并且還在繼續惡化。雖然中央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正在想方設法地改善之,但強大的慣性力量,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車輪,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剎住的,可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這里提到的“慣性力量”,既不是故弄玄虛,更不是無的放矢。如果硬要筆者說得直白一點的話,我以為,“蛋糕”的“橄欖型”分配法,就是這種“慣性力量”的折射。
難道不是嗎?對于社會財富這塊“蛋糕”,精英已經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切分思路,那就是要用最大的力量、最積極的措施、最堅決的態度,努力把中國打造成一個“橄欖型”社會。
按照精英的闡釋,一個社會大致可分為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勞工階層和貧弱階層四個階層。以中產階層作為緩沖地帶,可緩和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對立情緒。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比例應該是富人大約占10%-15%,中產階層占60%-70%,勞工階層占10%-15%,社會底層占10%以下。象這樣“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就是橄欖型社會。建立“橄欖型”社會,就是要在中間建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集團,作為貧富兩極的緩沖地帶,以減少矛盾,有利于“穩定”。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
“橄欖型”社會,初看似乎很美好,細看卻與共產黨執政的社會目標相背離。我們知道,在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總原則下,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這個目標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再次得到肯定、確認和堅持。但“橄欖型”社會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卻是要建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這不是與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的社會目標相背離嗎?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國現在的“蛋糕”并不是沒有做大,我以為,已經做得夠大的了,只是民眾沒有享用到“蛋糕”的甜蜜。那切分給了誰呢?除開中國的官僚階層和利益集團之外,在“救美國就是救中國”思維的支配下,中國的“蛋糕”切分給了美國。
相關研究表明,分給美國的“蛋糕”額值至少達到10萬億人民幣之巨,僅中國投入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的資金,就相當于2.5萬億人民幣!另據美國財政部6月份公布的數據,中國在4月份就擁有9002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是中國自去年11月以來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90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上美國國債最大的債主。
當債主的感覺似乎很好,可美國并不想讓中國真正成為債主,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包括強硬逼迫人民幣升值,發動對中國的貨幣戰爭,最終讓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負債國。
大家想想看,如果這個趨勢不能得以徹底扭轉,中國的民眾能最大限度地享用“蛋糕”的甜蜜和美好嗎?這樣的后果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很危險?
再說,即使“蛋糕”做得最大,做得最好,誰見過哪一個人靠天天吃“蛋糕”來延續生命的?沒有吧?蛋糕只是生日的點綴,要填飽肚子,最終還是要靠不含轉基因的米飯或面食,是不是呀?用作為生日點綴的“蛋糕”,來比喻社會財富,而且還是采用將美國也納入進來的“橄欖型”分配手段,對民眾而言,這樣的“蛋糕”,不是望梅止渴是什么?不是畫餅充饑是什么?
顯然,歡天喜地于這個“蛋糕”的,不是中國的大多數民眾,而只是中國的少數人,只是西方的美國人!
一個叫春,一個壯陽,中國城市名片?
今年3月,“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這則推介宜春旅游的廣告語,讓人們知道了,在中國的江西,有一座“叫春”的城市。最令人好笑的是,宜春旅游局在回應社會反響時稱,廣告語創意源于“宜春太‘寂寞’”。
哈哈,寂寞難耐了,就要“叫春”;那如果興奮至極了,又該叫什么呢?是不是要狂喊“特爽”啊?
就在“叫春”余波尚未散盡之時,一個黃得更露骨的雷人廣告語又見于網絡。據11月10日的《湖南紅網》報道,記者近日在某四川論壇首頁見到一條“震撼”的網帖《雷得外焦里嫩!簡陽的宣傳語太霸氣了!》。帖子配發的圖片上寫著“簡陽一座壯陽的城市”,并用小字注明“簡陽羊肉湯西部第一鍋”。發帖人感慨道:“簡陽簡直什么都能想得出來!”
網友在被“雷”到的同時,紛紛提出質疑:“這真是簡陽的宣傳語嗎?”8日,簡陽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吳洋海表示,官方從無這樣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民間說法。是在5天前由一個名為“簡陽×搜索”的網帖提出的,其內容大概為簡陽羊肉滋養、適合養生等。“我們對此提法是持反對意見的。”吳洋海表示,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并且斷章取義。對于是否會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吳洋海表示:“我們只能從正面進行輿論引導。”將盡量與這家私人網站溝通。
這究竟是出于官方意愿,還是網友誤傳,我不好妄下定論,但不管怎么說,自我炒作的嫌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排遣的。
一個“叫春”,一個“壯陽”,這就是中國城市的名片?如果我國其他城市的推介,都象娛樂明星那樣,靠走光,靠緋聞,靠嬌吟,靠媚眼,靠洋溢著最原始野性氣息的字眼來吸引眼球,來娛樂民眾,可以肯定地講,這個城市只會離春天越來越遠,只會離黑暗越來越近!
不管是“叫春”也好,抑或是“壯陽”也罷,絕對不是民眾意愿的真實反映,只是少數官員丑陋嘴臉的大暴露。
我這樣說,絕對不是憑空亂說,絕對是有事實依據的。那個“叫春”的城市,就出現了一個“叫春”的官員,他就是前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原宜春市委書記宋晨光。他曾主政“叫春的城市”8年。在這段時間里,他在床上,培養和提拔了數名情婦。
如原在宜春市精神文明辦任職的趙姓女子,與宋晨光勾搭成奸后,在由副科轉正不到1年半的時間,宋晨光就要強行將該情婦提拔到副處崗位。當時的市委常委會上,13名常委中有7人反對。宋晨光當場表示不滿,“條例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什么是市委,市委就是我,我就是市委”的高壓下,該情婦最終得到升遷。
據有關媒體調查報道,紀檢部門調閱監控錄影發現,今年5至6月,宋晨光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這位趙姓女子曾遠赴中央黨校“伴讀”,兩人鬼混了數日。
“80后”的高水根,也是宋晨光“情婦團隊”中的成員之一個,因頗有幾分姿色,被宋晨光看中,成了宋晨光“叫春”的情婦,不久,她就從一名小學教師搖身一變為宜春市袁州區科技局副局長。
“叫春”的城市出了“叫春”的官員,依此推理,那座“壯陽”的城市,會不會也冒出“壯陽”的官員呢?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誰又能完全否定這種可能性呢?
當我行文至此,腦海中突然涌出一個念頭,何不順便為宜春和簡陽分別寫上一句廣告語呢?于是,便有了下面多余的文字:
宜春,一個報春(或用“爭”、“涌”字)的城市!
簡陽,一個陽剛的城市!
愚以為,上述兩句廣告語,既能體現兩個城市廣告創意之初衷,又顯得端莊大方,高雅健康,充滿活力。
諸君以為然否?
或許您對下列文章有興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