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強民不富”的癥結何在?
作者:王志光
求是理論網 2010年11月10日
“改革開放”伊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的口號深入百姓的心。三十年后的今天人們感嘆于“國強民不富”的現狀。有識之士們在焦慮、在思索: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改革措施,才能消除社會業已存在的這種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呢?
2004年國家就制定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2010年始,中央提出了要實行“提低、擴中、調高”的工資調整策略。但是,到目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一種現狀有一個明顯的改觀。《人民日報》(2010年10月28日)發表崔鵬同志的《走出“國強民不富”的怪圈》文章。作者對目前“國強民不富”的現象進行了質疑,提出了許多讓人深思的關于體制和機上的改革意見,明確“要繼續發展,就需要破除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機制弊端,需要觸動一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文章讀后自然讓人共鳴。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將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都給統統地破除了,現在完全處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控制之下,那么,社會兩極分化的局面能消除嗎?人們的收入分配能出現公平合理的景象嗎?在筆者看來,倘若如此,社會兩極分化的現狀也未必能得到根本的改觀;并且,因為這樣的一種原因,還有可能出現更大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形成。
何以這樣地猜測呢?恕筆者直言:這是因為人們忘記了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抑或是社會出現嚴重兩極分化的真正原因。國家的那些占據優勢地位的集團的市場壟斷,民間巨大資本擁有者的肆意豪奪,各級不法官員的驚人貪占……在一個失去了可靠的宏觀調控,失去了法制的強力保障和人民群眾實質性監督的社會大背景下,社會財富的傾斜、地區和個人間在收入上的不平衡就在所難免。在沒有明確“正當收入”和“不正當收入”的嚴格界限而只管放開,社會財富的流向就會混亂,亦或是始終倒向強力和既得利益集團一邊。占有財富的個人或組織的實力越來越強,社會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日益強大,壟斷組織的施展空間越來越來寬闊……社會財富已經在這樣一種競爭博弈場上被分割著,并形成了在整個社會財富場上的“占有”與“被占有”的兩極局面。
房地產業毫無疑問是目前中國最強力、最火爆的產業,也是聚斂社會財富的最猛烈的產業之一。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從2000年—2009年10年的時間內,全國房地產企業一共購置占地面積近33億平方米,而在這10年內全國房地產完成土地開發面積僅有近21億平方米,這意味著僅僅這十年出讓的房產開發土地,就被房地產開發企業雪藏了近12億平方米。①當前我國的房地產業如火如荼,依靠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成為了一個默認的國策;但是,開發商們的如此囤地的齷齪行徑還不足以引發人們的深思和驚醒嗎?據中新社北京2010年11月02日的報道,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約有8萬億約占GDP20%至25%。專家們分析說:“地方債的結構大量是決策分散,規范度低,透明程度不高的扭曲的負債。”②那么,顯性債務又是多少呢?這些債務的實際用處又體現在哪些項目的建設呢?有多少是用在了關乎百姓根本利益滿足方面的投入呢?是不是更多地體現在了房地產業的開發投入上呢?國家在借貸于地方政府的債務方面的失控是令人深思的。
眼下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這個熱點問題上。社會財富這塊“大蛋糕”如何分割,關乎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專家、學者們都在議論社會財富這塊“大蛋糕”的分配方法,都強調在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時要講求“公平正義”這一原則。但是,時到如今,“公平與正義”這個原則已經變成了不過是學術爭鳴式的“口水戰”論題,其現實意義已經不具首要位置。
現在是財富的巨大擁有者們愿不愿意將自己的財富實行再分配的時候了。巨大的財富的擁有者們可以慷概地進行社會公益事業;但是,巨大的財富的擁有者們又是無法將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們帶到富裕的境界上的。倘若富人們能做到這樣的一種境界,那么,像在美國這樣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豈不早就沒有了失業層和赤貧層的人們了嗎?有報道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針對“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收入倍增”的概念,認為:“沒有好的機制保證,‘收入倍增’的幻想不過是變成‘支出倍增’的現實,比如物價上漲和稅負增加。”③孫立平教授的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正刺到了“病害處”。
筆者以為,問題的癥結恰在為馬克思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剩余價值”處。可惜,當代的中國人早已忘記了這樣的一種理論。更沒有誰愿意用馬克思的這一理論去解釋社會上存在的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
不相信目前工廠里的工人們的收入并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境界;不相信工廠里的工人們的勞動付出存在與其收入不相匹配的實際;不相信社會里的巨富階層的致富手段存在不合法的部分;不相信社會上的壟斷企業和行業存在違背社會公平道義原則地進行著自己的經營……由此而來,社會財富這塊“大蛋糕”就無法合理地進行分割并讓社會成員充分地享有。因此說,如果不能從國家利益和法律的角度維護好工人農民的正當權益,縱使現存的機制和體制再怎樣地改革,那也是隔靴撓癢,是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的。正像孫立平教授所言及的那樣,“‘收入倍增’的幻想不過是變成‘支出倍增’的現實”而已。
如果目前工人的工資待遇是合理的,就不會有關于工資問題的爭議和抗爭局面發生;如果目前企業分配給工人的工資是公平的,縱使工人再怎樣地提出工資調漲的訴求,那企業也完全可以依法不予理睬。問題是:現實中的各種性質的企業確實存在著對工人工資發配上的不合理現象。
“國強民不富”。這不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嗎?說“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那么這個“深水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深水區”呢?或許這“深水區”就是造成“國強民不富”的真正原因所在。
探一探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動因”,摸一摸采取了不法的手段暴富起來的那些“大老虎”們的屁股,用一用馬克思為我們揭示的關于工人貧困的真正原因的“理論”。筆者以為,在當前情況下,這些做法還是十分必要的。
注:
①見劉德柄在《中國經濟周刊》(2010.11.02)發表的《全國房企10年內囤地近12億平方米》一文
②見中新社2010年11月02日記者劉育英的報道《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約有8萬億 約占GDP20%至25%》一文
③見2010年11月01日“鳳凰網·財經資訊”發布的《中國存財富黑洞 9萬億不明不白分丟?》一文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大學金州分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