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杭州余杭3億購20個民營衛生院 改制后費用降24%》一文道:9月30日晚上,運河鎮戚明強鎮長和另兩位院長在收購協議上正式簽字,杭州市余杭區經過21個月努力、政府投資3個億的民營股份制衛生院的收購全面完成。(2010年10月8日《中國廣播網》)“改制后每張處方費用降了兩成\讓基層老百姓也能享受到新醫改的利好政策”的描述,是不是頗有些耐人尋味呢?
此后,題為《浙江余杭斥資3億購回衛生院 此前以7500萬出售》的報道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政府為什么又斥巨資回購已賣給個人經營的衛生院的來龍去脈,并指出“需要從體制的變革到機制的創新,最終實現理念和服務功能的根本轉變”。那么,由此是不是就產生了以下的疑問:
1、為什么要進行醫改?普遍的理論是,公立醫院體制僵化,人浮于事,或人才流失嚴重,等等,因此需要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優化、完善,通過民\私資本的進入來改變、改善公立醫院體制僵化等弊端和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諸如此類,以此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和貴的問題,... ...不一而足。可從余杭斥資3億購回衛生院的報道來看,這些目標幾乎都沒有達到,且還產生了更為嚴峻的倒退現實是“為降低成本,股東們普遍不愿再投入,幾年下來院舍、設備破破爛爛。為減少人力開支,大量聘請臨時工。勾莊衛生院正式員工50多人,外聘臨時工幾乎與正式工持平。一些衛生院醫患糾紛頻發,群眾滿意度下降,衛生院人才流失嚴重。”的敘述。
2、余杭政府回購衛生院,是不是驗證了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表示的:“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論斷呢?今年“兩會”期間題為《醫藥界委員:醫改若成功是全國人民悲劇》的報道,是不是也是源于“一賣了之”的“國退民進”呢?
3、“護士長孔云芳說:‘過去感覺自己是在為老板打工,現在是自己想干事。’清波村村民沈錦芳也感同身受:政府回購后,就診環境明顯改善了,看病花錢明顯少了,社區的醫生下村里也更勤快了”等敘述,是不是還間接的佐證了一些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只不過是把醫療當成了砧板上的“肥肉”呢?
4、“浙江省衛生廳副廳長王國敬說,巨資回購,政府不僅想買回百姓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更想買回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和衛生公平,買回全民的健康。”這又在昭示著什么呢?
而如果說余杭政府斥巨資回購衛生院是迫于現實的某種尷尬和無奈的話,那么更具有深邃思考和審視意義的恐怕當屬題為《宿遷醫院引國資 公私合作”辦醫療之路待嘗試》的報道了吧,十年前鐵腕將134家醫院“賣光”之“宿遷模式”,今日又要“公私合營”,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當地普通患者最清楚了吧;而從該報道的敘述來看,其所遇到的問題與余杭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一個在“回購”,一個在“公私合營”,那個方式更能解決“醫療大山”的問題,時間將會給出答案吧。
然不解的是,“很多人勸我們將醫院回購,但我的理解是,國有資金只是一杯羹,社會資本是十杯羹,我們不會為了一杯羹而放棄十杯羹。一杯羹和十杯羹我們都要爭取。”宿遷市衛生局局長葛志健對本刊記者說。既然社會資本是十杯羹,可為什么又對國有資本的一杯羹的進入“十分渴望”呢?又為什么這“十杯羹”在十年間卻“養”出了眾多衛生院之“王小二過年”、人才大量的流失呢?在此,我們又怎樣的來看待被稱之為清華版的《宿遷醫療體制改革考察報告》和北大版的《江蘇省宿遷地區醫改調研報告》呢?那一個是較接近真相的宿遷醫改呢?
題為《宿遷醫改真實表情》一文道:“葛志健出示的宿遷醫改成績單中有這樣幾項:社會醫療投入持續增長,老百姓醫療費用持續下降,醫護人員態度明顯好轉,公共衛生防保意識加強,政府職能在改革中得到轉變。”只是不知道葛志健局長同志是否還記得《時代潮》2005年第十八期的這篇文章呢?或許,我們也可從題為《江蘇宿遷民營化醫改10年:醫托爭病人成公開現象》的報道中找尋到“十杯羹”只出了“王小二過年”的深層次根源吧;“坊間稱‘殺豬的也能當院長’”看中的不就是個人能夠撈取到巨大的錢財嗎?醫生不過是他人手中“刀”,患者也不過是“砧板上的肉”而已吧。
有意思的是,與山西煤炭改革、重組所引發的“國進民退”爭論不同的是,此次不論是余杭的巨資“回購”,還是宿遷的“公私合營”,既沒有了一些人士的“倒退”抨擊、鞭撻聲,也沒有了捶胸頓足的“國進民退”之痛心疾首論... ...這到真有些怎一個“惑”字了得也。
然而,深層次的問題是不是又回到了醫改,改什么的問題,為什么改和為誰而改的問題上呢?由此而延伸出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思考是不是,覬覦石油領域的資本,又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帶血的石油”呢?因為,題為《房山黑煤窯死灰復燃》的報道不就是“帶血的煤”的繼續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