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調控遠離“浮士德式弈局”
楊國英
在連續三年內外寬松貨幣政策的交攻之下,我國CPI接連攀高(今年應在5%以上),通貨膨脹日漸高企,新一輪宏觀調控大幕將啟。而作為宏觀調控“亨哈二將”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輪亦已祭出殺手,誰又將以血祭刃?是否會再一次陷入“浮士德式弈局”的輪回呢?
再一次著眼于“控通脹”的宏觀調控,可將“10月20日,央行時隔三年之后,首度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視其為“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之后,新一輪貨幣政策的兆始。而“在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通過初次審議,進入向全社會征集意見程序的車船稅草案”,則可與“房產稅(物業稅)的熱議”,同視其在財政政策上的嘗試。
無論是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之于貨幣政策,還是車船稅推出之于財政政策,均僅僅為本輪宏觀調控之起步。于貨幣政策而言,在通脹與利率倒掛、呈大額負利率境況之下,如上調幅度不大,哪怕再升幾次存貸款利率,可能都無濟于事,這在93、94年和06、07年已有先例,而若加息幅度過大,則會極大傷害實體經濟,將經濟拉入滯脹之界。依財政政策而論,且不論車船稅案對于調稅“功力”究竟幾何,其甫一試行,就引來眾人惶惶、罵聲連連。
若我們觀察車船稅推出后(房產稅熱議)之輿情,可以看出任何經濟調控的背后,均需相關群體為保經濟健康而犧牲部分利益,而究竟由何種群體來擔當此悲情角色,這就帶來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博弈。而此種利益博弈之于我國,在之前可視為城鄉利益之爭,在當下及往后可視為含蓋更廣的貧富利益之爭——因我國之特有國情,“城鄉利益之爭”與“貧富利益之爭”,往往高度重疊,難分彼此。
從“城鄉利益之爭”的角度來看調控,應該說“工農剪刀差”一直伴隨改革左右,雖然2004年以來,政府減免了農業稅并逐年加大對“三農”的反哺。但數據依然顯示,改革迄今城鄉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就拿對“三農”反哺力度最大的近6年來說,2005年,城鄉收入差為3.22∶1,2006年為3.28:1……2009年為3.33:1,而據國家統計局預測,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更將擴大至3.35:1,城鄉收入差6年來不減反增,增幅達4%。如果我們透過歷次宏觀調控利益之爭的背后,對犧牲利益之群體的悲情擔當,就不難理解“城鄉收入差逐年加大”之濫觴。88、89年,高達近20%的CPI增幅所伴生的物價闖關雖然失敗,但此后數年逐年5%左右的CPI增幅,城市居民可以通過增加工資、工業品相對提價獲得對沖和補償,而農民卻無能為力,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對此,時任中顧委主任的陳云曾痛心疾首,“職工在價格改革中可以提高工資,不拿工資的農民,物價上漲后怎么辦?”而在我國經濟飽受亞洲金融危機震蕩的98、99年,在政府通過超發貨幣、國債,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亦不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之時,為啟動消費,加大教育、醫療和住房全面市場化改革。如果說,城市居民在此次調控所付出的高昂教育、醫療和房價支出,亦有相應收益的話(醫保由工資覆蓋,而房改帶來巨大財產性收益),農民則幾乎完全是付出(國家甚至不再承擔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在這一拔宏觀調控中,農民再一次為整體經濟的發展作出犧牲。
當然,在城鄉互動頻繁且戶口意識日益淡薄之今日,以“貧富利益之爭”來含蓋“城鄉利益之爭”,顯然更合時宜。在論及此之前,讓我們先行正視我國貧富差距之慘烈現狀吧!——自2000年始,我國基尼系數就越過0.4的警戒線,并以每年0.1%速度遞增。時至今日,我國貧富差距以基尼系數超0.49而位居全球前十。而此種貧富懸殊,則在我國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人均國民收入達中等國家水平,值普天同慶之時所形成。而此貧富懸殊之形成,則主要由改革過程中的國企改制、房地產開發、股票全流通、醫療改革所強力推動,與此同時,作為改革過程中獲利最大的先富群體,在享用改革過程中機會不均等的同時,卻忽略了對于改革所帶來的負作用的承擔——他們在占用更用基礎設施、消耗更多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的同時,基礎設施之建設、資源饋乏之暴漲、環境惡化之彌補的資金,卻最終由財政(全民稅收)承擔。
宏觀調控累次將其犧牲方定格于農民、定格于低收入于群體,我們當然可歸之于發展所需、效率使然。然后,在我們社保資金缺口高達10萬億,人均僅500元/年、總量為6000億/年的全民免費醫療尚不能施行,國家財政收入僅5.4%用之于基本保障,在這種種觸及和諧之紅線、穩定裂痕顯現之境況下,本輪宏觀調控在面臨利益取舍、平衡之時,自當改變以往之思維和路徑。而剛剛落幕之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似乎給予我們此種希望,對民生的關注、對二次分配的重視,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讓調控遠離“浮士德式弈局”,回歸公平和“可持續發展”,這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執政者的勇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