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自強不息品格咋形成?
今日的鳳凰網上,發布了一篇《習近平文章憶往事 稱上山下鄉影響深遠》的文章。文章說,習近平在18日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引發外媒關注。習近平是清華大學法學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大學校友會等機構編撰《福建博士風采》叢書。首卷入編381位博士,有網民貼出了習近平在書中“自述”的全文。
習近平在“自述”中,首先總結自己的人生格言:老實做人,扎實做事;不事張揚,只求實績;勿忘人民,甘作奉獻;鞠躬盡瘁,奮發有為。他在回憶往事時特別指出,上山下鄉經歷對他影響相當深,使他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
習近平是1969年從北京到陜北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的,度過了七年時光。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他的鍛煉很大,也獲得了很大的受益。他自己總結了兩條,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他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自信心。習近平這段上山下鄉的經歷,使他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學懂團結群眾。
眾所周知,在文革當中,有幾千萬城市青年,積極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偉大號召,他們懷著滿腔的熱情,去邊疆,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但他們腳踏在農村這塊熱土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由此知道了什么是中國的農村,什么是中國的農民,什么是基層,什么是實事求是,從而錘煉了意志,磨礪了精神,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理念,有了正視挑戰、勇于挑戰的勇氣,無論碰到什么困難,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這自然就為他們日后事業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現有的政治局委員中,有這樣經歷的,其實不是個別人,像習近平、像張德江這些人,全都是有上山下鄉經歷的,他們是千千萬萬上山下鄉知青當中一個杰出的群體。
人,只有經歷了艱苦環境的磨礪,才會形成良好品格,才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會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徇私;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短暫;什么是真誠,什么是虛偽;什么是熱忱,什么是冷漠。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墮落;什么是服務,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追求,什么是背叛。習近平,就是這樣的人。
人民深切地期待著習近平在今后的從政道路上,沿著革命先輩開辟的道路,帶領人民走向一個更輝煌的明天!
您或許對下列文章有興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