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日“漁船事件”背后的美國因素》
原文:中日“漁船事件”背后的美國因素
作者:張云 《聯合早報》2010-10-18
中日釣魚島海域發生的“漁船事件”引起了各界對于中日關系的熱議,然而在反思此次事件時,我們卻不能忽視那個不在前臺的大國——美國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既是此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提供者也是最終解決的推動者。
美國因素對日本政策決定的巨大影響
一、事件發生時的美國因素: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關系一度受挫。在美國與亞洲關系上,美國開始從正面對中國開展攻勢。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的表態首次出現在1996年,當時代理助理國防部長卡特·坎培爾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日本施政下的領土,尖閣群島(釣魚島)屬于日本施政下。”但是在隨后很長時間內,美國沒有對此有相關的表態。但是,今年7月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亞細安區域論壇,ARF)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希拉莉)·克林頓明確表示“確保南中國海安全通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意在牽制中國,中美外長則在會上激烈交鋒。8月16日,在回答日美安保條約是否包括釣魚島時候,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回答是yes。”漁船與日本巡視艦相撞可能是偶發事件,但是日方的隨后的扣押行動則并非偶然反應。簡言之,在看到美國試圖牽制中國(特別是在海上)的傾向,日本也試圖乘機試探美國的決心,這正是事件發生的國際背景。(日本執政黨選舉則可能是事件的國內背景)
二、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事件發生一周后,日本決定先釋放中國漁船和船員,但是繼續扣押船長,并等待美國的表態。9月1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希望中日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糾紛),但是日美同盟是亞洲安全保障和和平的基石。”美方的表態讓日本看到了美國支持日本的希望,《讀賣新聞》在9月18日的評論中就指出,該助理國務卿的表態與克林頓國務卿的表態是一脈相承的,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日本的“信心”。
三、事件解決中的美國因素:
9月19日,日本決定延長扣押船長,中方采取嚴厲的反制措施,美方的態度開始轉變。9月20日,美國副國務卿斯坦英博格指出“最重要的是在復雜的情況下開展連續性的對話,進行對話是最好的辦法。”這是美國對于中日關系惡化表示出的擔憂。隨后這位副國務卿還說“良好的中日關系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但被問及美國的立場時候,他則表示“美國的立場是一貫的”,而沒有涉及日美同盟的詞眼。9月22日,卡特·坎培爾助理國務卿在接受《讀賣新聞》的采訪時就中日“漁船事件”評論道,“美國與日本有著非常強的安全保障合作關系,但同時也同中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希望兩國能夠通過做出最大限度的外交努力來解決問題。”
9月23日,日美外長會談,雖然日方媒體在次日都集中報道會談內容涉及“美國國務卿明言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尖閣群島(釣魚島)”,但是翻看庫勞力助理國務卿在日美外長會談后舉行的吹風會上的發言記錄,完全沒有涉及相關的內容,至于雙方究竟談了些什么目前尚不清楚,但是至少說明美方沒有支持日本的公開表態。23日下午,中國溫家寶總理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中沒有涉及中日領土爭端的問題,反映出美國不愿意卷入中日沖突的心理。而隨后舉行的日本首相菅直人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中,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奧巴馬總統表示希望和平解決爭端。日本檢察機關做出釋放船長的決定就發生在日美首腦會談后不久。
日本外交尚未擺脫日美同盟框架
在中美日三邊關系中,日美關系是同盟關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同盟困境”,即對于“卷入”和“拋棄”的擔憂。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最大的擔心莫過于“卷入”中日爭端,但同時又擔心不對日本做出一定程度保證,日本可能會“拋棄”同盟。因此美國一直采取模糊的“一貫立場”,即(1)對于釣魚島的領土最終歸屬問題不表態;(2)該問題應當由當事國家通過和平方式解決;(3)釣魚島處于日本施政下;(4)根據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日本施政下的領域適用該條約。美國的這個一貫立場反映出美國既不愿意卷入中日間的爭端,又不得不照顧同盟國日本立場的矛盾心理。
但是當中日沖突嚴重升級的時候,美國的立場逐漸鮮明,即不一定會為此犧牲中美關系,因為中美關系是全球范圍內的合作關系。日本沒能獲得美國將在中日爭端進一步升級時一定會不惜代價使用“日美同盟”來對抗中國的保證,而日本一意孤行的話將可能會面臨被美國“拋棄”的危險,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放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此次事件也是日本試探“日美同盟”的有效性和中美日三邊關系的一次嘗試。
從日本外交的角度來看,日本在面對中國崛起等國際關系新挑戰時刻,仍然沒有擺脫依靠日美同盟的單一思維框架,這顯示它對中國外交和亞洲外交仍然缺乏戰略性和系統性,這是擺在日本面前的重大課題。
作者是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
觀翁評論
這篇文章總結的不錯。但是,最后的結論歸結為“日本在面對中國崛起等國際關系新挑戰時刻,仍然沒有擺脫依靠日美同盟的單一思維框架,這顯示它對中國外交和亞洲外交仍然缺乏戰略性和系統性”,就有點扯了。
怎么說呢?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棋子,是不可能擺脫主人的,除非美國已無力控制。這樣,正常情況下,它就什么都不是,什么也做不成。我們的毛澤東主席對此看得很清楚,朝鮮也看得很清楚,國際談判你說好聽的可以,說不好聽的,滾蛋,直接找你主人好了。
釣魚島事件不是簡單、孤立的事件,與天安艦事件、菲律賓人質事件可以并列,因為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但是,釣魚島事件影響更大、更嚴重。天安艦事件的當事國帶有被動性,菲律賓人質事件是茶杯里的風波,而釣魚島事件是日本主動挑起的,具有更大的陰謀性和邪惡性。準確地說,它是日本和美國各懷鬼胎,又狼狽為奸制造的事件。美國人的策略是:在中國周邊國家制造事端和矛盾,“火上澆油”,制造圍攻中國的局面(嚴重時擺出中立調停姿態),迫使中國在政治、經濟上做出全面讓步,支持美國擺脫經濟危機。日本人的策略是:抓住美國需要日本“發揮作用”的有利時機,借釣魚島事件測試美國人的反應,即是否支持日本霸占釣魚島(發生沖突時,給予軍事支持),實質就是是否把釣魚島真的給了日本(不管中國人是否答應)。測試的結果是,中國人做出強烈反應,精明的美國人繼續模糊(不愿更不會放棄“釣魚島”這個香餌),日本人再次選擇觀望,中日關系開始有所穩定。
但是,隨著美國人對東亞局勢的穩定心有不甘,美國國防部長首次發出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的范圍后,嗅覺異常靈敏的日本人很快心領神會,聞雞起舞,釣魚島后續版本很快上演。(1)在不久前召開的東盟防長會議上,日本四處“宣示釣島主權”,無人理會;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大聲叫出美要保護東南亞國家的利益后,東盟沒有隨美的節拍起舞,在蓋茨明確指出釣魚是美日安保條約的范圍后,東盟仍沒有配合美的行動,使得美國欲加大南海風波、與TG叫板的目的落空。(2)9月末,日本右翼游行,威脅中國駐倭寇大使館。10月15日,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在記者會上公開叫囂,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一毫米都不會退讓”,“(中日首腦會談)不必操之過急”。16日,東京向參與太平洋島國論壇首腦會議的16個國家與地區的部長們再次強調釣魚島是“我國固有的領土”,并提及日中撞船事件意在與企圖擴大影響力的中國相抗衡。隨后,日本在釣魚島方向上加大動靜的可能性大增。但是,改變不了他是棋子的命運,也改變不了背后中美博弈的實質。
因此,中國的策略是對棋子毫不客氣,對主人它手反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