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還有多少幸福感?”這樣的討論已經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熱門話題。如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10月8日《中國青年報》)
城市本該讓生活更美好,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卻感覺幸福感一點點被流失:一邊享受著城鄉差別給自己帶來的自豪,一邊也承受著城市生活的種種壓力。于是,在生活問題和難題頻出時,“幸福”的城市人終于生出了“幸福在哪里”、“幸福了嗎”的迷茫。
城市居民感受到的種種壓力來源于方方面面,并且隨著城市的膨脹也越來越突出。9月9日的《人民日報》就曾直言,畸高的房價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財富,最為受人關注。除此之外,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強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戶籍門檻……讓中產們成了“房奴”、“車奴”、“卡奴”、“孩奴”……中產尚且如此,城市下層民眾境遇更加堪憂。
城市病屬于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疑難雜癥”,雖然癥狀多樣、病因復雜,但依舊有因可循。在筆者想來,這個病根就是城市的過速膨脹。雖然政府已經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城市,并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城鄉差別,但依然跟不上城市膨脹的步伐,滿足不了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需要。并且照此下去,不但跟不上,而且會越拉越大。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由于我國的城市化沒有自然地走向城鄉一體化,城鄉之間沒有能夠實現高度的融合,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資源和人力不斷涌入大城市,而且是單向流動,這是一個源源不斷的源。從數據上看,今年7月北京市政協一份《關于促進首都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案》顯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已達1972萬人,而“十一五”規劃確定2008年常住人口總量要控制在1625萬人。不僅僅是北京,如上海、廣州等都出現了人口劇增的局面。
再進一步透視城市病的深處,還可看到是經濟發展模式和各項社會制度的欠缺。比如高房價背后牽涉到土地制度、財稅體制等多個原因。大部分的社會財富被少部分群體拿走,這其中也包括通過土地出讓獲利的各地政府。所以如果繼續進行簡單的行政性調控,遏制房價只能成為一句空話。相應的,無論是社保、教育還是社會福利……歸納起來,都涉及到社會領域的深入改革,而最終都繞不開政府職能的歸位,中立地裁決、管理各項社會問題。
當然,城市病的治愈是一個系統過程,而且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是,即使治愈城市病過程再復雜,其基本的藥方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以人為本市。我們需要在城市設計與發展時,應切實注意到城市的容量與大小,從宜居的角度去策劃城市,設計城市,建設城市。只有如此,城市化的過程才不會誤入歧途,城市病的治愈才能有一個真正的起點。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