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友依稀記得,當時的報道都是說嫦娥一號最后要進行“撞月”實驗,并非“著陸”實驗,雖然確實“撞了月球一個大坑”,但這本來就在預料之中,所以并未“失敗”。
不過,僅憑印象是不行的。于是,本網友就搜索了一下,找到當時新華網的報道《16時13分10秒,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月》:
“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黃全權)減速、下落、撞擊……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于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
。。。
至此,在經歷了長達494天的飛行后,靜謐、遙遠的月球土地終于成為這位中國首個“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歸宿。而隨著此次“受控撞月”的準確實施,中國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
嫦娥1號解讀
完美撞擊 一切都在控制中
為何撞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介紹,嫦娥一號壽命即將到期,與其自然墜落,不如地面控制讓它撞擊月球。這樣可以獲得落月過程的一些控制經驗,為探月工程二期實現軟著陸做好技術儲備。另外,也可以通過撞擊的揚塵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土壤的一些成分。從另外的意義上來說,撞擊讓月球表面第一次留下了中國的痕跡。
怎樣撞月?
朱毅麟說,嫦娥一號繞月飛行的速度大約為1.68公里每秒。在落月的起始,地面對其實行變軌,讓其沖著月球的表面飛行。從開始向下飛行開始,幾分鐘之內,嫦娥一號就能夠以大約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擊到月球。
為何選擇這個時間?
嫦娥一號落月的時間精確到秒。為何選擇這個時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解釋,時間的選擇和多個因素有關。首先,嫦娥一號已超期服役將近200天,衛星所剩燃料較少,因此在燃料耗光之前需要及時操控其落月。還有,為了更好觀測,繞月衛星必須運行到地面控制和觀測均較好的時段落月。
落月地點如何選擇?
龐之浩說,首先,這個地點必須容易被地面觀測到,現在的撞擊點在月球的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對地球的一面,很有利于地面觀測。另外,這個地點可能是將來探月二期探測器選擇落月的地域,現在撞擊后可以通過地面觀察到這個地點的一些情況。
撞擊坑最大?
在我國撞月之前,美國、歐洲和印度分別利用各自的衛星或者探測器完成了一次撞月。從撞擊月球的重量上看,嫦娥一號是已經撞擊月球的探測器中最重的一個,除去燃料的重量就已經達到1.15噸,而前幾個撞月探測器的重量都沒有超過1噸,因此嫦娥一號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
“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確定將實現軟著陸,技術跨度大,為在撞月過程控制和軌道測定方面積累經驗,減少后續工程風險,決定在嫦娥一號衛星壽命末期,控制衛星撞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
由此可見:
1)嫦娥一號這次本來就是打算“控制撞月”,而不是像美國1969年登月那樣“軟著陸”,將來的二期工程才要“實現軟著陸”;
2)“撞月”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都是在控制之下的:“地面對其實行變軌,讓其沖著月球的表面飛行。。。以大約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擊到月球”(也就是說,嫦娥一號是以1.68公里每秒的速度正對著月球表面撞去的,這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軟著陸”),“現在的撞擊點在月球的赤道附近”;
3)“撞月”的后果事先也已經有了估計:“嫦娥一號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前不久,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二號衛星,讓我們來看看相關報道《嫦娥二號要為月球軟著陸選擇平坦著陸點》:
“嫦娥二號要為月球軟著陸選擇平坦著陸點
主持人:這一次嫦娥二號如此近距離的接近月球表面,在新的一輪的探月高潮當中,日本、印度還有其他的歐洲國家,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技術水平呢?
朱毅麟:如果說月面軟著陸,而且未來的月球車巡視的話,現在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實現過,日本、印度都還沒有實現這方面的,作為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嫦娥二號是為下一步的月地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做準備工作的,這個準備工作很難說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月球探測器如果要到月面著陸的話,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可以利用,完全要靠著探測器自己用推力給它降低速度,這個速度要降低到每秒三五米以下才能軟著陸,控制不好可能撞壞。選擇地點如果坡度很大,或有一個峭壁,可能就摔下去壞了,所以選擇著陸地點很重要的。
主持人:我們預想的理想的著陸點是什么樣的?
朱毅麟:比方一般選擇平坦的地方,具體在月球表面所謂平坦的地面很多,所謂海嘛,沒有水的海,這些地方都是平坦的比較多,當然你還要選擇最合適的地方。
主持人:嫦娥二號這次一方是要為嫦娥三號準備著陸點的一個選擇,是不是還有嫦娥三號月球車降落的著陸軌跡是不是也要做一定的測算呢?
朱毅麟:月球車將來在月球表面怎么巡視,走哪些,估計現在在做這項工作,但是并沒有公布,著陸點在什么地方,也有選擇,可能三五個。經過調查以后哪個更適合,在這個點附近大概走多遠、多大距離,要有預算,要預先進行一些測量、估算,因為月球車能量有一定限制,不可能走太遠。另外,他要同著陸器保持一定的聯系,要把它探測到一些數據發送回來。”
可見,嫦娥二號也不是要實現“軟著陸”,而是為將來嫦娥三號實現軟著陸來選擇合適的著陸點軌跡。
據此,本網友認為,簡文明圖網友可以繼續努力證明美國登月造假,但要尊重事實,不要再宣揚“嫦娥一號軟著陸失敗”這樣的假消息了。
有網友可能會問:我國實現登月“軟著陸”,要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來做實現,為啥美國阿波羅一次就成功了呢?
實際上,美國1969年載人登月也并非一次就成功的,讓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給出的美國航天局公布的《阿波羅計劃的執行記錄》:
“SA-501 阿波羅4號 1967年11月09日 首次實驗飛行
SA-502 阿波羅6號 1968年04月04日 第二次實驗飛行
SA-503 阿波羅8號 1968年12月21日 土星5號的第一次載人月球軌道飛行
SA-504 阿波羅9號 1969年03月03日 登月艙地球軌道測試
SA-505 阿波羅10號 1969年05月18日 登月艙月球軌道測試
SA-506 阿波羅11號 1969年07月16日 人類首次登月
SA-507 阿波羅12號 1969年11月14日 降落在調查員3號附近
SA-508 阿波羅13號 1970年04月11日 任務被放棄,成員返回地球
SA-509 阿波羅14號 1971年01月31日 降落在法拉·毛羅高地附近
SA-510 阿波羅15號 1971年07月26日 首次使用月球車
SA-511 阿波羅16號 1972年04月16日 降落在笛卡爾環形山
SA-512 阿波羅17號 1972年12月06日 唯一一次夜間發射,最后一次阿波羅月球任務
SA-513 天空實驗室1號 1973年05月14日 雙級天空實驗室版”
其中,SA-506就是著名的人類首次登月。可以看到:在這次人類登月之前,一共有五次實驗,第三次就是載人月球軌道飛行,預計的著陸點應該就是這一次選定的。
實際上,根據美國宇航局提供的記錄,美國宇航員當時并沒有能夠在預定著陸點著陸。讓我們來看一看:
“7月20日18:11UTC,當飛船在月球背面時,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從呼號為“哥倫比亞號”的指令艙中分離。科林斯獨自一人留在“哥倫比亞”上,在鷹號繞垂直軸旋轉時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以確保這個飛行器一切正常。檢查過后,科林斯做了一個簡單的告別手勢——“兩位多加保重”——便離開了。科林斯的任務是留在指令艙中并繞月球環行,在以后的24個小時中只能監測控制中心與鷹號之間的通訊并祈禱登月一切順利。如果鷹號發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夠從月面起飛的話(可能性極大),科林斯就只能獨自一人返回地球。
很快,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啟動了鷹號的推進器并開始下降。他們很快意識到它“飛過頭”了:他們向月面降落時,表明計算機過載的警報器開始響起。鷹號在下降彈道中多飛了4秒,也就是說登月點會離計劃西面若干公里遠。導航計算機出現了若干次異常的程序警報。在休斯頓的約翰遜太空中心,飛行控制指揮官史蒂夫·貝爾斯(Steve Bales)面臨著一個關鍵的、一剎那間的抉擇——終止登月計劃(這也意味著終止整個飛行計劃,因為飛行器上的燃料僅夠進行一次嘗試),或者命令宇航員按照計劃行動,不要理會登月艙計算機出現的問題。貝爾斯后來承認,他是“憑著直覺”允許阿姆斯特朗嘗試登月的。重新開始注意窗外之后,阿姆斯特朗發現他們正處在一塊巖石和一片硬地之間。計算機失靈導致他們飛過了預選著陸區,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盡了。此時,阿姆斯特朗選擇了手動控制登月艙。登月艙不斷下降,燃料開始耗盡——登月艙位于月面上空大約9米,所剩燃料僅夠用30秒鐘——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礫石和隕石坑的月面冷靜地找到一處適合于著陸的地方,并駕駛登月艙穩穩地降落在月球上。準確的登陸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 ”
由此可見:
1)實行“軟著陸”的是登月艙“鷹號”,控制艙“哥倫比亞號”在“鷹號”登月這段時間內繼續繞月環行,“鷹號”按時起飛之后二者再匯合,最后“鷹號”留在月球上,所有宇航員乘“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
2)這次“軟著陸”其實并不順利:由于計算機失靈,“鷹號”幾乎就要面臨失敗,最后階段不得不由宇航員直接手動控制,著陸地點也是宇航員自己重新選定的。
至于該網友仍然堅持的“月球重力加速度與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一樣的”,本網友不想再浪費時間予以評論了:理解萬歲,信仰自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