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的資源分配原則是最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應統一規劃,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先建立起發達的公交體系,再引導百姓公交出行的理念,低價開行公交才是正道,不能完全考慮盈利。將運營線路競價拍賣,其實是“私”的行為,它將加大出行成本,最后的結果就像歐美國家一樣,汽車泛濫。
私有制是最求利潤最大化,汽車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名片。汽車工業為企業家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他們崇尚“舒適的”“文明的”“高效的”出行方式,如今同樣遇到交通的問題。
目前,國外汽車商在我國大力推行汽車產業,國家也給予政策扶持本國相關產業。鼓勵汽車消費,我們只是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就業問題,經濟效益可嘉,而由此帶來的出行難以及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都留給了政府和人民來解決和承擔,資本家只管賺錢走人,它才不管呢!
中國人一直以來有攀比心理,你有我也要有,而且還要比你的高檔。除了一些必需汽車的消費者,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小汽車嗎??我承認,汽車速度快,效率高。不過提升高度看:如果每個人都過多考慮自己,圖自己方便,講自己的效率,結果大家都不方便,都沒有效率。換一種思維,為別人多考慮一點,大家都方便了。也更和諧了。關鍵是高層要倡導什么樣的消費理念。他們是如何做的呢?百姓似乎看不懂。
一方面大力發展小汽車,通過補貼鼓勵消費。另一方面又提倡公交出行,這似乎有點矛盾。老百姓花了十幾萬甚至更多的錢買輛汽車,速度20公里以下,不及自行車還來個”限號”行駛,這不是浪費社會資源么?又不環保,又沒有效率,難道只是為了純粹的擁有?!能否可以這樣理解:賣一輛車,提高一點GDP,以后的環境保護投入,再來一次GDP,數據很好看,GDP上去了,受害的卻是百姓。說堵車,其實堵的是百姓的心,堵的是效率、健康和幸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