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事件中,漢奸精英表現的很冷靜
自從官奸通過發動貪盜國民案,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政治和信用后。世界各國都看準了時機,紛紛加入到瓜分中國的行列中來,他們不但在領土上瓜分中國,更在經濟上掠奪中國財富,甚至于超過了八國列強,不但美國這樣的列強們積極行動,炸使館、撞飛機,就是越南,菲律賓這些不入流的國家也看準了時機,這次不論是在時間廣度上,還是掠奪的數量上,都要遠遠超過鴉片戰爭。
100多年前,洋人通過培植官奸,往中國輸出了大量的鴉片,把一個富的流油的大清朝,弄的民不聊生后,挑起事端,激怒了慈禧這個老娘們,但不管怎么怒,這個老娘們還是挺知趣的,也挺冷靜的,知道大清朝的大兵腐敗透頂,就鼓動民間沒有授過多少教育的組織,到東郊民巷這些洋人住的地方去鬧,忘圖給洋人點壓力。不逞想,洋人正好以此為借口,只用了幾千大兵,千里迢迢的來到中國,直取北京,追的慈禧老娘們一下子跑到了陜西。要不是洋人管不了中國的老百姓,慈禧這老娘們就是跑到天邊,洋人也會把他追回來。第一個腦袋被勒下來的,就不是薩達姆了。
現在洋人又看準了機會,乘著官奸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這樣一個大好時機,又開始了舊技重演。只是這次輸入中國的不是鴉片,而是更先進的MBO。他們深知,只要在中國制造出大量的貪官,每次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內憂外患的時候,洋人們就開始瓜分中國。別說先進民族打中國一打一個準兒,就是吃生肉的少數民族打中國,也是一打一個準兒,從來都是失敗者,就沒有勝利過一回。
這些洋鬼子從一百多年前就研究透了中華民族,面對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不把中國給弄的內憂外患時,誰也啃不動這塊肥肉。于是乎,他們總結出這樣幾個路數,幾百年來屢試不爽。
第一個就是,先培植官奸,再通過官奸從經濟上把中國弄得民不聊生,只要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一打中國一個準兒。這一點,設計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先生看的比較準,他才會說“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他就是歷史的罪人”。所以,從一開始就制定了《勞動保險條例第六十條》,不準搶劫國民的保險金。直到他死了以后,官奸才敢發動貪盜案。
第二就是,采用炸使館、撞飛機這些招術,嚇唬中國大官,以此來勒索中國錢財;過去的一百多年里,這種招術用多了,而且每次都是滿載而歸。直到49年后,這一招兒不靈了。但到了官奸貪盜案后,又重新使用了一下,果然又相當靈驗。
第三就是,在中國成為“黔之驢”的時候,激怒義和團這種不冷靜的愛國者,激怒不冷靜的中國大官,也是一激一個準兒。慈禧老娘們就是這樣被激怒的。傻乎乎的向洋人宣戰,事后慈禧出了兩句名言:一個是“因洋人欺負的太狠了,不免有些動氣”。另一個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九十年代,官奸發動貪盜案,簽定“人大沒有授權”的協議的時候,也出過一句名言:“以往都是列強用船堅利炮打開的國門,這次是我們自己主動的打開國門”。這句話,要是用大白話說,就應該是,慈禧這傻老娘們,早一點主動“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也就不會被打的跑到陜西去了。這也正是官奸發動貪盜案獲得巨大成功的原由所在,不但做到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還哄得洋人追到北京天安門去給他發獎金。連中國老百姓揭露官奸貪盜案,洋人都鼓動跑到國外的三姓家奴跟老百姓急眼。
這幾次特色在面對日本人和美國人的欺負時,也免不了跟慈禧當初一樣“因洋人欺負的太狠了,不免有些動氣”了一回。報紙上說,官家在72小時內,進行了6次抗議。但動氣歸動氣,表現的卻比慈禧冷靜多了。成功的阻止了愛國者們到日本人的住處鬧事。當初慈禧這個老娘們不明白,也不可能懂得,那些個鬧事的義和團里邊,就有很多是日本派過來起哄架殃子的日本人。
我清楚的記得,在2005年,也有過一次轟轟烈烈的民間保衛釣魚島的事件,就在亮馬橋有一群自稱保衛島魚島的人,在那里專砸日本人開的餐館。其中里邊就有一個我見過的日本人,這個家伙是從事將日本大使館或日本人的學校里,回日本國丟下的破爛賣給中國的民工。當然里邊也有一些不錯的玩藝兒。1998年的時候,我從他手里,花了20塊錢,買過一個30倍的望遠鏡。一般民工都買那些個穿過的舊衣服。
這件事當時我就想過,當初慈禧老娘們用義和團到洋人住處鬧事時,里邊到底有多少洋人派來的,到死他可能都不知道。
如今的官奸雖說是比慈禧更腐敗,但絕對比慈禧聰明,只要繼續堅定不移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主動打開國門,最少在2016年前,洋鬼子們是不會太鬧起來沒完沒了的。
但是,雖然洋鬼子們把中國問題差不多都研究透了,但有一點他們永遠也研究不透,這就是“貪官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無論他們是怎樣欺詐和壓迫中國人民,一旦洋鬼子揍他們的時候,中國人民準會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的兒子。這也就是貪官們要常常把自己打扮成“中國人民的兒子”了,也正是洋鬼子們不敢輕意打中國的原因。非把中國弄的民不聊生時,才能打中國一打一個準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