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與“悄悄崛起”
傅晨光
美國金融危機一發生,情急之下,不是首先從美國自身的社會制度方面去追究,很快將矛頭轉向中國,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我始終認為這種認識不符合實際,這不是由于我們是中國人所以要這么說,而是由于事實就是這樣。世界經濟已經是全球化的經濟了,任何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對于地區和全球都將產生各種影響,資本主義國家要面對,社會主義國家也要面對。這就需要對問題采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不需要回避矛盾和問題。
記得在前不久發表的《危機產生的原因和根本出路》中,個人提出過,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除了國內產業政策幾十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等因素外,根本地還是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的危機的規律性作用。這種分析,是基于社會主義必定代替資本主義根本地是社會制度、社會形態的代替,而不完全是社會生產矛盾發生直接沖突這種理解出發的,由這種理解去看資本主義各種危機,應該說,那就僅僅屬于資本主義體系內國家間的事。中國如果還是屬于社會主義生產體系,那么從理論上說,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與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就不一定會產生正面沖突——而是一種“你發展你的,我發展我的”、“你的發展有你的目的,我的發展有我的目的”的關系,最終才會以社會革命的手段,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p>
從這個理解出發,美國金融危機,還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內部造成的。由此想到,美國總是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它自身問題的所在。美國并沒有看到,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同時,還有一個“悄悄崛起”。這個崛起,就是歐盟。中國的崛起,美國從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很多好處;歐盟崛起,僅僅從經濟方面看,對于美國市場還是分化的意義更多?! ?/p>
何新先生對于西方歐美自由市場模式進行過具體分析,認為西方市場經濟模式既有英美模式(即“盎格魯-撒克遜”模式),還有以德國為核心的包括部分東歐國家在內的“萊茵模式”。這種模式范圍內的國家,其實有很多,在歷史文化上與英美其實有很大的、甚至具有根本的不同。而且,就是包括德國在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有過以盧森堡、李樸克內西為首的德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嘗試。這一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無論歷史、文化、經濟實力,都有很強的資本主義競爭力?! ?/p>
但是,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沒有看到歐盟的崛起對其體系內產生的影響,其實是一個“燈下瞎”。可以預言,用不了多久,美國將能夠直接感受到來自這個經濟體的力量。而且,這個“悄悄崛起”的經濟體,名曰歐盟,實際是以德法為核心的歐盟,進一步說,也就是更具有德國特色的歐盟。只是要看這次由美國引發的波及全球的危機,到底是資本主義階段性危機還是資本主義生產總危機?! ?/p>
“崛起”,這是大多數人對于中國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已經習慣了的說法,姑且可以采用。但現實地說,這種說法有一種將中國的發展等同于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解。如果世界只有資本主義一條路、沒有其他的發展道路,這種說法或許可以,但如果中國本身只是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性質與資本主義內部競爭就有不同。那么,說“崛起”就不一定完全正確。其實,要說“崛起”,從政治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已經向全世界做了政治宣告,1976年毛澤東去世的時候,中國已經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上也已經是崛起了?!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