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外交的背后
毛主席老人家在世時的和平外交,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大凡中國的外交立場、事件,都得到許多外國政府友人踴躍支持。近期黃海軍演、釣魚島事件,支持中國的聲音極難聽到,令我悵然。
按之在聯合國的講話,我國對窮國不發達國其實不薄,該無私援助的,給了;該借的借了;該擔保借貸的擔了;該免除債務的免了;咱夠慷慨夠義氣的,何以輪到中國有事之時,竟無人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幫我們一把呢?請看講話:
"扶危濟困、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一直本著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竭盡所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形式多樣、真誠無私的援助,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加深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誼,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今后,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援外工作,為全人類早日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推動發展中國家民生事業發展。這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首要目標。迄今為止,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援建了150多所學校、近百所醫院、70多項飲水設施、60多個體育場館;向近70個國家派遣了醫療隊,累計派出兩萬多名醫務人員,治愈了數以億計的患者。今后五年,中國將再為發展中國家建設200所學校;派遣3000名醫療專家,培養5000名醫務人員,為100所醫院提供醫療器械、藥品等,重點用于婦幼衛生及防治瘧疾、結核、艾滋病等疾病;援建200個清潔能源和環保項目;加強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防災減災的援助,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我愿在此宣布,今后三年內,中國將向全球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捐款1400萬美元。
第二,減免最不發達國家債務負擔。截至2009年底,中國政府免除了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256億元人民幣債務。中國將進一步免除這些國家2010年到期未還的政府無息貸款。
第三,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合作。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已向非洲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向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等東盟國家提供150億美元信貸支持;還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500億美元,明確要求將資金優先用于最不發達國家。今后中國將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規模的優惠貸款和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融資支持。"
并且,政府做這么多好人好事,是在中國"人均水平較低,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西部和廣大農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當落后,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的情況下完成的,舍己為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功昭日月也。
可憐見,我舟曲幾千人民因區區八千萬沒有到位而不得搬遷,困死危城,嗚呼。
寧贈友邦有所不為么?
俗云:人情歸人情,數目要分明。援助與借貸是兩碼子事。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縮小了來說又如朋友兄弟之間,朋友有困難,可以無償援助,不夠還可以無息借款,夠意思了吧。但借的錢是要還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吧。還了,證明你有信用,要再借也好說的。就怕你到期不還,而且招呼也不打,見面都不敢來了。不怕借,不怕賒,就怕不見面。不見面還當什么朋友呢?如今一下子出來整整50個這樣的窮朋友,256億元人民幣,要不要給人大常委會蓋個公章,審計局審計一下呢?瓜田李下,起碼當你離任之前的工作報告里附注一下吧,公有制為主體,人民大眾的血汗錢,有知情權。中國闊了,太公分豬肉,見者有份,說不得有一兩個無賴,還自怨當初借的少呢?前世該了他們。最糟糕的是拿著你的錢去搶你的島嶼筑工事知恩不報還反戈一擊的,省口強烈抗議的氣不好么?
此例一開,其實也害了朋友,失了朋友,中國如今死心踏地的鐵哥們屈指可數。總說阿扁金元外交,豈不聞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么?
可憐見,我舟曲幾千人民因區區八千萬沒有到位而不得搬遷,困死危城,嗚呼。
寧贈友邦有所不為么?
俗云:人情歸人情,數目要分明。援助與借貸是兩碼子事。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縮小了來說又如朋友兄弟之間,朋友有困難,可以無償援助,不夠還可以無息借款,夠意思了吧。但借的錢是要還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吧。還了,證明你有信用,要再借也好說的。就怕你到期不還,而且招呼也不打,見面都不敢來了。不怕借,不怕賒,就怕不見面。不見面還當什么朋友呢?如今一下子出來整整50個這樣的窮朋友,256億元人民幣,要不要給人大常委會蓋個公章,審計局審計一下呢?瓜田李下,起碼當你離任之前的工作報告里附注一下吧,公有制為主體,人民大眾的血汗錢,有知情權。中國闊了,太公分豬肉,見者有份,說不得有一兩個無賴,還自怨當初借的少呢?前世該了他們。最糟糕的是拿著你的錢去搶你的島嶼筑工事知恩不報還反戈一擊的,省口強烈抗議的氣不好么?
此例一開,其實也害了朋友,失了朋友,中國如今死心踏地的鐵哥們屈指可數。總說阿扁金元外交,豈不聞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