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在解決我國被殖民主義長期占領的領土和臺灣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根據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核心的預定設想,創造性地完善了“一國兩制”的政策和方針,我國終于于1997年7月1日,使香港在被割讓了99年之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99年12月20日,被葡萄牙政府長期占領的澳門也實現了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政策對于臺灣同樣適用,是和平解決領土問題的基本國策。
應該說,“一國兩制”的政策在實現香港、澳門的和平、順利回歸中是成功的。既收回了領土,又避免了流血和當地社會的動蕩,按照鄧小平同志1984年6月22.23日的講話精神,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也就是說,這種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情況要繼續存在下去。如今10多年過去了,大陸、香港、澳門以及臺灣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在揣摩:往日的“一國兩制”是否會轉變為“一國一制”呢?
首先應該肯定,中國大陸當初選擇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大多數人民的意愿。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從上到下都是唱著“社會主義祖國好”的歌曲一路前進,意氣風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改革開放后,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對香港政策長期不變,影響不了大陸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主體必須是社會主義。大陸十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允許國內某些區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比如香港、臺灣。大陸開放一些城市,允許一些資本主義進入,這是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補充,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比如外資到上海去,不是整個上海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深圳也不是,還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的主體是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不僅象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某些地區允許一些資本主義進入,發展到今天,可能資本主義已經不是一些進入,而是進入了很多,我想,這可能是不爭的事實,譬如社會主義原有的免費教育、公費醫療、住房分配,現在完全市場化,甚至做得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不是在部分地區實行資本主義,而是在全國所有的地區招商引資,給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提供大量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雖然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資本主義的市場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連文化領域、宣傳媒體都市場化。黨的宣傳部門雖然不是也不可能實行市場化,但是影響力已經十分有限。港臺文化,國外媒體占據了主要的舞臺,成了主流聲音。西方的經濟學家宣揚新自由主義經濟,也成了主流聲音。香港的張五常等人按照資本主義的經濟學經典的和現行的經濟理論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活動指手劃腳,儼然成了教師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首先面對的是香港這個資本主義世界,香港有的,深圳都有,就拿炒房來講,兩邊互相取經,炒樓花,炒期房,與香港比,深圳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全國其他的地區只是先后不同而已,模式和內容基本上相同。
上述種種,我想網友和全國人民都可以舉出很多事例,總結得更好。就拿娛樂場所“掃黃”的情況看,究竟是社會主義呢,還是資本主義的腐朽文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資本主義的理論是什么,也許某些人說不清,因此“不爭論”。那么,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理,我們看看,客觀的現實告訴我們什么?現實的情況是:“一國兩制”說是50年不變,是不是現在已經變為“一國一制”了,不過,不會是向香港靠攏的“一國一制”吧。
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看,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加高級的社會形態,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客觀要求。正如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先進和優越一樣。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效率應該更高,發展更快,從社會的情況看,應該更公平、更幸福,貧富差距更小。誰優誰劣?而現實情況告訴我們什么?
香港是什么地方?他是曾經的殖民地。英國王室、英國政府統治香港的模式和手段無論怎樣變換。目的只有一個:讓香港人民成為他們的子民,世世代代為他們創造財富。大陸如果和香港一樣了,意味著什么?請國人都認真思考一下。在這里,我又要提到何新先生說到的共濟會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你不能不佩服他們統治世界的欲望和手段。如果有那么一天,香港人民說:我們愿意放棄“一國兩制”,和大陸一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實行“一國一制”吧。那么,我可以說,共濟會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統治世界的愿望就徹底破產了。讓我們為這一天到來而努力吧!迷入岐途的中華同胞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