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到了2035年,我國2名納稅人就要供養1名養老金領取者,所以“延退”勢在必行。輿論顯示,反對者占絕對多數,但這個架勢不等于“延退”必然敗陣,因為支持方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遠非反對方所能比擬,“少而精”PK“多而粗”,差不多是勢均力敵了。由于事關重大,簡單的投票表決或強力推行都是不可取的,需將其中的道理揉碎了再詳細分析,之后才能決斷。
“2養1”是《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根據具體數字推演出來的,正確性應該不成問題,問題在于能否得出延退的結論。我相信延退是能夠化解養老金缺口和減輕將來養老負擔的,但延退會產生其他更嚴重的問題,正負抵消未必合算。當今社會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足和分配不公,毫不夸張地說,不公是當前最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延退必然使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同樣是延退,不同階層的結果是有天壤之別的。延退后,升斗小民必須繼續為養老辛苦打拼,換來的卻是養老金縮水5年;既得利益群體得以延續“激情燃燒的歲月”,說該群體的居中者延退5年多賺一套房子談不上夸張——誰否認這個結論我跟誰急!
一個人從走上社會到最后以什么身份退休,個人努力、所逢機遇、社會不公,各種因素都有,不可否認,好位置以不公正獲得為主。現在的就業形勢緊張吧?你給我從失業隊伍里指幾個權貴子女給我看看。集體買斷那會兒,硬是有人拿了補償款后還能再進入事業單位,不是一般的牛。公務員考試還算過硬吧?人家照樣“考第一”,腳趾甲都明白“第一”意味著“錢途無量”的崗位。對了,以前還有工農兵學員和離退休頂替。不公永遠存在,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再要人為延長和加深社會不公,說不過去吧?比方說到醫院拿紅本本看病的老革命,人家當年拋頭顱灑熱血命都不顧,看病免費自然是應該的,但紅本本中也有不少沒做出什么貢獻和犧牲,只因趕上了好時候又被他套上了政策,將就著吧,就算一個紅本本保全家看病,好歹有個自然規律在那里攔截,縱然不公,終有了時,沒想到,居然還有50歲不到氣壯如牛就拿紅本本看病的,級別高啊。這種人最不缺錢看病,你給他發什么紅本本啊!
如果延退政策能撇開既得利益群體,反對聲不會這么大,我以為,但這樣一來,延退政策就缺乏推動力,再說就算理論上公仆們并不高人一等,但也不至于讓他們低人一等吧?“2養1”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細究起來是不成立的。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的確有很多人60歲時還能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醫生,但問題是這類人才大多不是原單位返聘就是另有高就,就是不延他也沒退。再者,越老越香的職業并不多,就算是社會普遍以為越老越香的職業,也并非適合所有的人,這其中的主要因素是身體和心智的實際狀況。有的人六七十歲還很牛,也有到了退休年齡已經稀里糊涂的——年輕時的事情他倒是記得清清楚楚,剛剛發生的事情卻經常忘得干干凈凈。普遍來說,30歲到55歲是工作的黃金時段——少數職業和少數人除外,而延退針對的是全體從業者。
有一種折中的觀點是區分職業或漸進式延退,上述文字表明其理由同樣不足以服人。撇開既得利益群體,延退政策推行不了,真有能耐并精力充沛,退休年齡不是障礙。
我現在最反感動不動就拿與國際接軌說事。日本社會的老齡化是經濟發達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壽命延長所致,中國社會的未富先老主要是一胎政策造成的。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充分肯定計劃生育的歷史意義,憑良心說,我的職業談不上太差,但要養育兩個小孩,我恐怕沒有現在這么自在,因為我們這一代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非但沒有從上面得到,還要盡量不讓子女出門寒酸,挺不容易。不說別的,如果生的是兒子,結婚用房就夠大部分人傷腦筋。將來80末90后的子女雖然也有苦惱,但物質生活肯定比我們強得多,社會保障比現在好得多,松開二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松開二胎好處如下:
1、繞開老齡社會,一舉避免“2養1”,效果非延退可比;
2、同一個國家享受同樣的“國民待遇”,至少是大大縮小了區別;
3、彌補獨苗苗軍人的國防短板,為繼續和平發展增加籌碼;
4、糾偏男女失衡,降低社會隱患;
5、富人再也不必為了避開一胎限制而移民國外。
6、對民族素質的提高有明顯的生物學意義。
更進一步,可考慮允許高學歷夫婦和家產進入當地前十的放開3胎。對這兩個群體的松綁各有其積極意義,前提是培育過程不能增加社會負擔,也就是老三誕生時要向社會繳納一筆“增容費”。對高學歷夫婦松綁的意義就不多說了,這里說說對富豪松綁。富豪家庭多生有利于子女進取精神的培養,我們老家鄉下養豬一般情況下至少會同時養兩三頭。另外,家產一分為三其實也是縮小貧富差距的一種方式,雖然有些另類,效果卻是實在的,比如說1人繼承全部1千萬元,那是相當的富裕,各得300萬元,也就是個中上水平,不努力的話,再過十幾二十年就落伍了。無論2胎3胎,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請別在這種無謂的問題上浪費口水。
一根獨苗苗帶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的,不知道多少膽戰心驚,那真叫“捧著怕摔含著怕化”,相信過來人都有切身體會,至于一胎得以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其實也有另外一種解釋,大家都知道,除了賺年輕女人的錢,就數賺小孩子的錢“容易”,商家和學校深諳此道,一胎的物質便利就這樣抵消了很多。普遍來說,兩胎應該是個人意愿和經濟條件的交匯點,有了兩胎,養育過程必然會粗放一些,這對小孩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當年人口政策的起草者之一在《人民日報》上披露說,當初“只生一個”的計劃就是預計實施二三十年,可見現在調整還真叫“與時俱進”呢。松二胎比延退更容易被國民接受,社會效果也更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