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連同《狼牙山五壯士》和《過秦論》等有脊梁的文字被剔出了教科書。筆者曾經為此憤怒過,也寫過《反對金庸小說代替魯迅文章》的網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2600d01000b4e.html)。但這次,筆者卻失去了憤怒,并非已經麻木,而是覺得有些可笑、可悲而已。
魯迅先生的文章離開教科書,損害了誰呢?
魯迅先生么?“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魯迅先生在文學上和思想上的成就,不是幾個被某部認定的一時專家就能夠抹殺得了的。更何況,教科書中選中的,不但未必是好作品,而且很大程度上就不可能是好作品。受篇幅的限制,受教師隊伍的限制,受讀書者層次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考試體制指揮棒的限制,七寶香車似的好文章也被肢解成木頭渣子了。尤其是中國教育制度那種非如此讀不可的霸道,再好的文章都會讓人生厭,乃至于怨及作者。就如美酒茅臺,一定要拿鼻飼管給人家灌下去,即便是劉伶阮籍也要罵人的。如此說來不是壞事,倒是好事了。
魯迅先生的文章么?不過是剔出教科書罷了,還沒有全面禁止么,先生的文字當年可是遭嚴禁的,一度到了報紙登載要停刊,書店印刷要查封,青年攜帶即是有共黨重大嫌疑的地步。所以先生才用了那么多的筆名來打游擊。紙張和印刷都很匱乏的白色恐怖年代都沒有能夠禁得了,反而使先生的讀者越來越多,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會使真正的讀者減少么?如果說是讀者減少,那也是試圖拿先生的書當敲門磚、裝風雅或者嚇唬人的偽讀者減少罷了。這種減少對于先生的作品和先生自己來說倒是好事,因為只有不功利的人,才能夠真正讀懂先生的文章,傳承先生的思想和作風。
青年么?正如以上所說,真正追求真理的青年,不會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剔出教科書了,就不讀了,更不會讀不到,相反還可以更自由、更完整地去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更純粹、更深刻地領會和實踐魯迅先生的思想。
那么,損害了誰呢?
搞教育的一伙是肯定被損害了。本來那些有脊梁的文字,還能使枯燥而空洞的教科書有點兒生氣,讓虛無而乏味的教育體制有點兒現實。把這些僅存的頂梁柱一去,換成聽到鑼鼓點兒就發抖和乘醉聽簫鼓的一伙兒,可真成了肥皂劇了。可惜肥皂泡總歸是要破的。試問,當年連魯迅文字都不許進教科書的一伙兒上哪里去了呢?套用先生的說法,搞事兒、搞人、搞鬼、搞笑,而至于搞教育,結果大抵難免如此。
“搞”者們,不過是二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乃是傳統;砸主子的腳,也是必然。吃人無論冠上什么仁義道德的名目都是吃人,這點被吃的人最清楚,感受到的痛苦也最真切、最深刻,也最難耐。魯迅先生不過是說了一些實話,拆穿一些假面罷了。沒有魯迅的文章,被壓迫的人還是會覺醒、還是會吶喊、還是會反抗、還是會掀翻吃人的宴席。只不過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進程,可能道路要曲折一些,摸索要久一些,失敗要多一些,但是最終會勝利,而且被壓迫越久、苦難越深重,反抗就會越激烈。
把魯迅的文章和一些有脊梁的文字剔出教科書,無非有一近一遠兩個危害。近的危害是暴露了意圖,教科書編纂者及其背后的勢力希望什么和反對什么昭然若揭。遠的危害是,自作聰明的他們,以為如此就能夠麻痹人民,放心大吃,而人民絕對不會覺醒和反抗,本欲欺人者反自欺,難道不可笑、不可悲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