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山東省衛生廳首次通報蜱蟲致病問題。記者從衛生廳獲悉,截至2010年9月9日,我省累計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萊市26例,死亡6例。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例高度散發,部分病例有明確的蜱叮咬史 (齊魯網9月10日) 。這是繼河南省衛生廳8日晚通報后的又一官方消息。河南省衛生廳的通報稱,共監測發現此類綜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點集中在信陽市商城縣、浉河區、光山縣和平橋區。(新華網9月8日)一時間,“蜱蟲”這種并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昆蟲忽然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正是,小小蟲兒鬧神州,談蜱色變應反思。
有資料顯示,此類綜合征病例是2006年在安徽省首先被發現的,隨后,湖北、河南、山東、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現病例,且有死亡病例報告。這些地區的特點都是山區或水域豐富的地方,只要到上述地方活動,基本都有被叮咬的可能。
筆者第一次聽說蜱蟲是在三年前,寵物小狗的前右腿忽然不敢著地,便去請教獸醫,他懷疑小狗的腿上有異物,說如果被一種叫蜱的小蟲叮上,就會有這種情形。回家后,筆者戴上花鏡仔細查找,果然發現在小狗的趾縫里,有一個小小的黑點,用手拽不下來,最后還是用尖頭鉗子,將其弄了下來。懷疑就是現在所說的蜱蟲。現在想起來還真有點后怕,當時是無知者無畏。現在才知道,雖然蜱蟲咬人后導致的疾病可防可控,臨床死亡率低于1%,但畢竟人命關天,1%的可能對個人而言,就是100%的不幸,怎不讓人們談蜱色變?!
其實,蜱蟲不過是一種有八個爪的黑色小蟲子,芝麻粒大小,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和蚊子相似,是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只是比蚊子可怕的是,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鉆到人肉里摳都摳不出來,吸血后會脹大幾十倍,比黃豆還大。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癥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甚至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現象,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為蜱癱瘓。專家說,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蜱蟲存在,蜱蟲本身無毒,但跟蚊子一樣,會攜帶病原體而讓人畜染病。“你明明知道它會傳播疾病,卻沒辦法將它滅絕”。
由此想知,蜱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鄉村醫療條件的缺失和簡陋,公共衛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層政府應急水平的低下。從新聞中透露的疑似病例死亡者可知,初發病時首先找的都是村醫,且都被診斷為感冒,而治療此病的關鍵是不能誤診。“只要不被誤診耽擱的話,這病太好治了”,而“一旦誤診,出現并發癥就很難救回來。”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商城縣人民醫院一位負責人說,農民往往想省錢,只好去找村醫;而對此毫無經驗的村醫,只好“先掛幾天水再說”。結果,自然讓“不明真相”的群眾延誤了治療時間,人為加劇了蜱蟲之害。這就是鄉村的現實困境。
而對于政府和醫院而言,正如中國蜱蟲病治療專家、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業中心醫院副院長鄭元春所說,目前,一些醫院對蜱蟲致病并不重視,科研經費也面臨不足。對于根源上預防,從河南省到國家疾控中心,都沒有出臺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甚至如山東蓬萊市疾控中心對媒體報道的態度竟然是,“蓬萊出現了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例,而且很多年前就有。我們也在關注,但并不是媒體報道的那樣,一定與蜱蟲有關。關于多少患者,目前不便透露。”
顯然,各級政府及醫院對鄉村潛在流行病重視不夠,正是小小蜱蟲咬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假如這個問題不解決,必定還會出現下一波的無妄之災與恐慌。因為與蜱蟲一樣,鄉村中任何一種昆蟲或老鼠之類的動物,都可能成為潛伏的致病源、疾病傳播媒介,都可能引發危及農民健康的疫情,都會突然變得陌生與可怕。以人為本,就應該對鄉村公共衛生及應急系統的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切不可小洞不補,而讓生命蒙受損失。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