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釣魚島列島是我國最早發現、命名,并行使主權的。早在明朝初年的1373年前后我國漁民即已發現了釣魚島。1403年我國文獻中就有過釣魚嶼諸島的記載。現藏于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的明朝永樂年間出版的《順風相送》中記載有“福建往琉球”針路(航海指南)一節提到過“釣魚嶼、赤尾嶼”等名稱。此后,明、清歷朝政府皆使用“釣魚嶼、嶼、赤嶼”等名稱。歷史上的琉球王國(即現在日本沖繩)自明朝初年起就一直臣屬于明朝皇帝。其后文獻及官方輿圖亦采用“釣魚嶼”名稱,見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第十一次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嘉靖四十一年(西元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憲編纂之《籌海圖編》、清乾隆三十二年(西元1767年)乾隆皇帝欽命繪制之《坤輿全圖》(《坤輿全圖》使用閩南語發音,稱為“好魚須”[Hao-yu-su],即“釣魚嶼”)。至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十月,即甲午戰爭前一年,慈禧太后將釣魚臺島賞給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作采藥用地的詔書中使用了“釣魚臺”的名稱。但是也存在該詔書是份假詔書的說法。臺灣沿用“釣魚臺”名稱至今。中國大陸現代則稱該島為“釣魚島”,釣魚臺或稱釣魚臺島(25°46'E 123°31'E),是釣魚臺列嶼的主島,位于臺灣東北外海,琉球海槽(俗稱“黑水溝”)西側,是臺灣島附屬島嶼之一。
釣魚臺島位于臺灣基隆港東偏北約186公里(100海里)處、浙江溫州港東南約356公里(192海里)處、福建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東偏南約385公里(208海里)處。釣魚臺呈番薯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約4.3平方千米。地勢北部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脈橫貫東西;最高山峰海拔383米,位于中部;其他尚有高程320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釣魚島群島由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
【龍凱鋒時評】看了以上的釣魚島群島資料,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釣魚島群島,非常適合作為我海空軍實彈射擊的靶場。目前,我海軍艦炮射擊、海軍航空兵和空軍對地對海攻擊,缺乏合適的靶場。而釣魚島,因為其地理位置和島型特征,非常適合作為海空軍實彈射擊的靶場。
既然我們把釣魚島群島作為我們海空軍實彈射擊的靶場,那么射擊方式可分為定期射擊和不定期射擊。定期射擊,就是規定每年的XX月和XX月為定期實彈射擊訓練時間。三大艦隊分別派軍艦到釣魚島,進行實彈射擊;海空軍輪番派飛機,對釣魚島演練精確轟炸;而且,也可讓二炮進行小型核彈試驗、中子彈試驗等活動,以提高我海空軍乃至二炮的精確打擊能力和摧毀能力。所謂不定期射擊,就是我根據需要,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對釣魚島進行炮擊或者導彈攻擊或者轟炸或者核爆,以檢驗和訓練我海空軍突襲作戰能力。
在我實彈射擊期限內,各國船只、飛機不得進入釣魚島群島區域,否則造成誤傷誤擊,后果自負。在確定實彈射擊前,我可廣而告之,這也算是和國際接軌吧。如有軍委的同志看到這則文章,請寫成報告遞交胡主席閱示,謝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