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在哭泣……
釣魚島在哭泣!
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島——釣魚群島在沉痛的哭泣;在撕心的滴血……
根據中華民族浩繁歷史文獻的精確記載,釣魚島以東,間隔沖繩海溝,為日本琉球群島,即今日本沖繩縣。沖繩縣前身即為與中國有500多年稱臣納貢關系的琉球王國。從明朝洪武初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就派遣冊封使赴琉球王國,往返都經過釣魚島。從那時起,釣魚島就載入中國史冊,到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琉球國王接受明王朝冊封已有11次。
清《浮生六記~海國記》又記錄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嘉慶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6月,沈復〔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以55個字簡潔生動地記載下釣魚島領域的場景:“十三日辰刻見釣魚臺,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于天后,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就這也比日本宣稱古賀辰四郎在1884年發現該島的時間早了76年。另經考查,清人錢泳手跡原件的抄錄時間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其存世時間也比日本人所謂發現“尖閣諸島”(即釣魚島)的時間早了61年之久。這是歷史,這是事實——這是如同富士山就是日本國完全所有的一樣的歷史事實!
然而,在1808年之后的第202年——公元2010年的時候,還是這片中國的臺灣海峽的釣魚群島海域,卻發生了“富士山的主人”違反世界公約法和人類基本道德的強盜行徑。
2010年的9月7日,這是一個艷陽初升、風平浪靜的早晨,勤勞、樸實的中國漁民駕駛一艘拖網漁船興致勃勃地向著屬于自己祖國的釣魚群島海域揚帆航行。正當漁民們正在進行合法的捕撈作業的時候,風云突變,日本海上保安廳先后派遣了三艘巡邏船向中國拖網漁船進行了強盜式的騷擾、侵害——無理的驅逐、野蠻的沖撞、強行的登船、非法的檢查。以至公然撕毀上個世界七十年代由毛主席、周恩來奠定的《中日友愛條約》,肆無忌憚、膽大妄為地敢冒天下之不韙,竟然無賴般地“逮捕”了我方船長,扣留了船只和全體14名漁民,并蠻橫地“押”到了倭國,而且無視中國外交部的“聲明”與“抗議”,還賊喊捉賊、倒打一耙地向我受害方提出滑稽、無恥的“遺憾”與“抗議”。甚至揚言將要對中國的船長進行所謂的“審判”。真是世上厚顏無恥,欺人至甚也莫過于此了!
而這就是在中國購買了近一萬億的日本國債之后
所發生的;是在日本新任首相菅直人當選后,中國媒體歡呼雀躍,熱捧其“親華”的余音未散的時候所發生的;是在這位“親華首相”稟承美國旨意就“二戰”置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于不顧,單獨向韓國“道歉”之后所發生的;是在“美韓黃海軍演”、“美越南海軍演”方罷,美日又宣布計劃在我釣魚島海域進行軍演的時候所發生的。
這里除了我們看到的自己的熱臉貼到了“馬”的冷屁股并被“馬”蹄踢了一腳的悲劇的同時,我們還看到了一只黑手和一個陰魂。這就是美國新帝國主義的黑手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這“二合一”又膠著成了一個企圖重新扼制、侵略、瓜分、殖民、掠奪、奴役中華民族的世紀野心。
然而,今天的悲劇并非是偶然造成的,更不是突發的事件。自1979年以來的31年間,日本從登島,樹起膏藥旗,到逐步構筑設施,已完成了對釣魚島的“武裝占領”。在漸進的釣魚島的淪陷期間,港臺民間的“保釣”運動,遠遠熾熱于國家主權的代表者中國的大陸。甚至于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還有數名港臺的“保釣”民族人士葬身于日本船艦的螺旋槳之下。那時大陸的行動仍然也是“抗議”、“嚴正的抗議”——僅此而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這一切的過程與結果,都是源于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毛澤東同志的逝世;源于中國資改派喪權辱國的“默認”。
就這樣中國的門檻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投降路線中,又一次歷史重演般地被日本軍國主義的“不容爭議”給踏進了。其實,豈止是釣魚島,南海群島不同樣在“擱置、共同”的“友好”態度中,已經造成了自己的四面楚歌了嗎?
就此釀成了今天的災難。而且這個災難還將可怕而又可悲地延續……
歌舞升平,精神頹廢,韜光養晦,軟弱無力,往往是一個民族災難的征兆!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起來,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發展觀武裝起來,誓死保衛我們的“核心利益”——社會主義制度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主權,“我們愛好和平,但我們不怕戰爭。”挺起我們的胸膛,昂起我們的頭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斬斷那只“黑手”,以至所有伸向中國的“黑手”;驅散那個“陰魂”,以至所有飄向中國的“陰魂”!
臺灣者,中國的臺灣;釣魚島者,中國的釣魚島!還我同胞;還我釣魚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