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事很多時候就是這么的奇妙,不可思議和有意思,越怕、越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似乎偏偏就會發生、就會來到一般。
自俄羅斯因嚴重干旱、火災暫時禁止谷物出口的消息見諸媒體后,另外一個小麥主要出口國烏克蘭也取消了數單小麥出口合同的報道接踵而至,進而引發了諸多進口國的擔憂,紛紛要求俄羅斯履行已簽署的糧食出口合同... ...糧食出口禁令不僅引得國際期貨市場小麥期貨價格大漲,媒體報道說,國際投機資金也大量的涌入了;從題為《俄羅斯災情“火”了小麥價格》等報道不難看出,手中無糧,心里是很慌的。可題為《國際糧價不斷上漲 糧食安全問題凸顯》、《美國農民的福音,中國農業的警訊》等眾多報道所述,也在說明著糧食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由此就不由得想到,自“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于18億畝這條紅線后,“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的茅于軾先生就痛心疾首的撰文抨擊“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沒有糧食、糧食不夠吃可以到國際市場購買了,諸如此類。如今,面對著全球范圍內日益嚴峻的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糧食出口禁令的到來了,假如我國出現糧食供應不足,又到哪里去買糧呢?即使是能在國際市場上買到糧食,又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呢?廣大的普通中國人又是否消費的起呢?到那時,難不成要吃糧,找“為窮人辦事”的茅于軾乎?
遺憾的是,某些人士總是對“手里有糧,心中不慌”嗤之以鼻,某些西方學者在稱我國為“饑荒國度”之時,卻恰恰忘記了土豆拯救了歐洲。而世人都說石油重要,是工業的命脈;可沒有糧食,人的生存就將遭到威脅,石油又有何用?就從美國等國家對農業的高額補貼來說,其何嘗不諳熟此道呢?
而據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截至1996年10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為19.5億畝;到2006年10月31日,這個數字已經銳減為18.27億畝,平均每年凈減少1240萬畝。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其中有9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于1畝,3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于0.5畝。在全世界26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中,我國人均耕地量僅比孟加拉國和日本略多一點,排在倒數第三位。”顯然,對于一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的人口大國來說,將吃飯問題寄予國際市場既不現實,也很可怕;再加之,由近些年來水患、雪災、春寒、地震等災害不斷來看,或許我國已進入到一個自然災害頻發時期。面對著如此嚴峻的現實,如果沒有可耕地的保障,斷糧將會成為現實,到那時,國際糧食市場又焉不會被控制?如果在同時遇到糧食出口國也遭遇到如俄羅斯這類的災難,恐怕有錢也難以買到糧食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