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俗”與“被三俗”
最近,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很多媒體發表相關文章,呼吁全民共同參與,以鏟除滋生這種文化的社會土壤。但媒體在引述中央精神的時候側重了“反三俗”的內容,而忽略了“反三俗”前面的一句很關鍵的話:“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為什么說這句話很關鍵?依本人之淺見,所謂三俗之風的無孔不入,泛濫成災,并不是老百姓的“喜三俗”,而是老百姓的“被三俗”。正是一些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立場的模糊和文化的迷失,才導致了“三俗”之風的欲罷不能,愈演愈烈。這么說,也許會被一些文化人和某些文化部門所反對,所動怒。沒關系,咱們看看“三俗”的來龍去脈,便可一見分曉。
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是社會文化的匯集領域,也是社會文化的傳播領域。你主張什么,受眾便會思考什么,你傳播什么,社會就會習慣什么。而多年以來我們又是怎么做的呢?以面向社會為理由,以服務經濟為借口,追名逐利,利令智昏,用占有的社會公共資源謀取部門利益,用文化的話語權左右市場的取向性。公共媒介所應尊崇和維護的公共權益,公共利益被一句“市場經濟”所取代。宣揚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旋律的基本功能讓位于廣告,美其名曰要尊重市場,信守合同。
在市場的名義下,相聲可以墮落成潑皮罵街,市井段子可以成為海派清口, “三個代表”被油腔滑調地謔成“三塊表”,媒體還一味奉承,網絡還大肆追捧,以為這就是主流藝術。電影被植入廣告,被偽富豪生活,被小品化的情節和人物,被所謂的人性關注沖淡了應有的國家性、民族性、正義性、歷史嚴肅性和時代先進性的主旨,國家的根本利益,民眾積極健康陽光的文化生活被撕裂,被三俗。面對被質疑,被責問,被細究,被評論時,還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告誡公眾:誰也別裝!?
到底誰在裝?誰在拿著無理當有理,舉著庸俗當通俗?《人民日報》2010年8月10日發表過一篇題為《文藝從業者對普通人的精神和心靈建設荷負責任》的評論,點出了藝人主動或被動的演藝行為,犧牲了本該肩負的“精神”和“文化”的操守與責任。但“三俗”的流行與得寵全部推到藝人身上或推卸到市場的文化需求上,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說白了,庸俗、低俗、媚俗的大行其道,如果沒有文化單位、文化部門的縱容和默許,三俗之風似成主流,良莠不分,香臭不計的市場是無法建立的。因此,庸俗、低俗、媚俗從本質上說,是生發于文化領域的洋俗、官俗、拜金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鑄成三俗蔓延和膨脹的本源。因而,當下文化市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也就不足為奇。
中國首部政論體話劇《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跨越時空,縱橫歷史,把中國革命史和百年來中國重大問題的思考凝結在西柏坡、凝結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一個小小時空中,給人啟迪,讓人思考。是名副其實的主旋律作品,也是我國文化領域正氣回升的標志。
事實證明,無論哪個國家,無論什么體制,文藝作品的思想性與文藝的教化功能都是統一的,只要用心,用情,理直氣壯的宣揚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就會贏得人心、征服人心,倡導先進文化,豐富傳統文化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一紙空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