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形象”怎能沒有人民?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被厲以寧等“精英”霸占有感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拍攝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將于今年國慶節前在國際主流媒體向全世界播放,打造“中國形象”。據說,《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集中了袁隆平、李嘉誠、姚明、楊利偉、郎朗、丁磊、厲以寧等來自體育界、演藝界、學術界、科技界、企業界共50位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力圖展現“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形象。
看到這則消息以后筆者十分震驚:這部所謂《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展現的竟然都是“體育界、演藝界、學術界、科技界、企業界”“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占人口95%以上的工人農民,乃至基層知識分子等等普通人竟然一個都沒有。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竟然“不包括”人民!
這些“精英”是如何“展現‘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形象”的呢?我們從學術界“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 厲以寧的經典語錄中即可窺見一斑:
——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
——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的窮人不應叫窮人,而應該稱為“待富者”。
——今天有些人罵富人,好像是給窮人出氣,其實他們是害了窮人。
——中國窮人為什么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
——中國不應該建成福利社會,否則人們便沒有危機感,不好好工作。
——我建議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和能力。
——中國目前為什么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
——房價漲的快是好現象,說明居民的收入多了。以前投資的房產升值了,是好事。
——中國處于發展中階段,重工業化是必經階段,對環境的污染勢必難免。但我們獲得了收益。
——很多人失業不是壞事。
——在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驚小怪的。
——國有資產就是一碗飯,要往上面吐吐沫。
——中國農民不要害怕當中產階級。
——“經濟學家”要頂住互聯網壓力。
——我知道我做的是得罪人的事情,會遭人罵的,但是我不在乎!!
……
試問,厲以寧這樣“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 展現了“現在進行時”的中國什么形象呢?這種所謂《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究竟如何我想也就不問可知了吧?
不過沉下心來想一想,這部所謂《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說得也的確是實話。畢竟,今天已經不是那個占人口95%以上的工人農民等廣大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毛主席時代了,占人口95%以上的工人農民,乃至基層知識分子等等普通人早已變成了“弱勢群體”。今天的確是厲以寧這樣“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等“精英”(或者說是貪官、奸商、學閥、惡霸、漢奸、買辦、婊子、戲子、痞子、渣子……)“站起來了”的“新時代”。因此,讓厲以寧等人“展現‘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形象”才是實事求是。
另外,這個《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是要“在國際主流媒體向全世界播放”,也就是給洋大人們看得。要是大力展示工人農民的形象,乃至像去年國慶一樣把“毛澤東思想萬歲”方陣抬出來,豈不是表明了要恢復讓工人農民等廣大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決心,讓洋大人們回憶起了那個不得不去北京朝圣的年代?豈不是讓正在黃海軍演的洋大人們瑟瑟發抖,還怎么搞G2,怎么搞“中美國”,怎么從輸往美國的財富中賺取回扣?讓厲以寧等人“展現‘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形象”才能讓洋大人們吃一顆定心丸。
但是,我還是希望《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能夠有占人口95%以上的工人農民等廣大人民的形象。當然,更重要的是恢復占人口95%以上的工人農民等廣大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地位,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成為真正的人民共和國。
附文: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要名人效應 也要百姓表情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10/2458528.shtml
杭春燕 孫慶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啟動了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的拍攝工作。該片是為塑造和提升中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而設立的重點項目,將于國慶日在全世界媒體上播出,打造“中國形象”。
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是欣喜。能夠意識到“中國形象”的重要并著力打造,這標志著中國開始更加自信、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軟實力”,而選擇家喻戶曉的名人反映“中國形象”,比起昔日有些僵化、死板的外宣手法,是個可貴的進步。
但這一次對外傳播上的新探索,卻因為“誰能代表中國”而引發廣泛的關注與議論。
據說,《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集中了袁隆平、李嘉誠、姚明、楊利偉、郎朗、丁磊等來自體育界、演藝界、學術界、科技界、企業界共50位享有國際盛譽的名人,力圖展現“現在進行時”的中國形象。這樣強大的名人陣容必將讓《國家形象》有強勁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我們相信,這50位名人應該不會走馬燈似的出現在片中,區區30秒的時間也不會灑香水般地平均分配給50位名人;我們相信,曾經參與過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導演工作的團隊能夠有能力做到最好,把這50位名人以最藝術、最令人難忘的方式干練、自如、內斂、自信地展現給全世界的觀眾……但即便這部宣傳片的畫面再美輪美奐、技術上再無懈可擊,也難以掩蓋它的一個幾乎是先天性的小小缺陷——
就目前報道的內容來看,這部宣傳片是“掐尖”式的展示,只見精英不見常人,只講領軍人物不談團隊。不少網友認為,這是對歷史、對人民群眾的失敬、失畏,明星固然重要,但平民百姓的面貌更易捕獲人心。看國外的許多歷史紀錄片,有一個感受,鏡頭里少見“標桿”式人物,而是不遺余力地鋪陳日常普通之人、日常瑣屑之事,其震撼力卻往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或許正是出于這一話語邏輯,《時代》周刊評選去年的“年度人物”時選擇了“中國工人”。
還記得當年拍的北京奧運會宣傳片,其中的那些普通人非常可愛,過目難忘,完全代表了國人的形象;而在汶川和玉樹大地震期間,那些不離不棄的生命詠嘆,更使得西方媒體改變了對中國形象的“刻板成見”,進而改善了CHINA在西方民眾中的形象,其意義亦在于樹立了日常型、普通型、非修飾型的中國。正在全國各地播放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片尾,宋守述,一位普普通通的唐山退休工人、地震幸存者,在24萬死難者紀念牌前對著親人的名字低聲念叨著,“過兩天我再來看你吧”,那一刻,他帶給我們的震撼豈是名人或者明星所能做到的?
今天,我們要努力打造并向全世界推廣“國家形象”,是否更應該展示平民百姓的精神面貌呢?可親可近的各行各業各地的普通人,不才是真正的中國嗎?更有人提出,泱泱大國,氣象萬千,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無比多元、形象豐富多樣。比如,方塊漢字,象形會意,是漢民族對世界的獨特認知方式,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形象代言”。這類來自民間的上佳創意,有理由期待在《人物篇》的姐妹篇《角度篇》中能夠得到體現。
哈佛大學國際問題學者享廷頓曾提出“我們是誰”的命題。他在《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之挑戰》論著中坦言,身份往往難以概括一個國家的特性,文化、精神上的諸多觀念才能深刻體現國家特性。這個理念對于“國家形象”的選擇與塑造具有一定的啟示。
推廣國家形象,不是簡單制作一件華麗的旗袍,而是要打造宜于全球認知、彰顯本土文化軟實力的生動載體。而對于這個載體的確定,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選擇應該是個不錯的建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