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帶給我們的啟示
蔡金安
2010年8月7日夜22點左右,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沖進縣城,并形成堰塞湖。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11日通報,舟曲特大山洪地質災害遇難人數上升至1117人,有627人失蹤。災害造成泥石流水毀59處,被堰塞湖圍困的舟曲縣城約一半仍浸泡在水中。
又據新華網2010年8月12日最新消息:8月11日晚,舟曲境內再次出現強降雨天氣,造成3人失蹤,部分房屋被毀。白龍江水在梨壩子村的交匯地帶形成一個新的堰塞湖,水位比平時高出3米。普降大雨也再次引發山洪泥石流,45000余方泥石流致使舟曲災區“生命線”——兩河口至舟曲公路南峪大滑坡段交通完全中斷。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嚴重后果,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又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這些很有必要進行探究。
一、舟曲災害狀況
據《舟曲縣志》等記載,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起來的記載始于民國以后,近年來更是幾乎年年都要爆發。
早在2005年,甘肅當地媒體《蘭州晨報》曾對白龍江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深度調查,指出位于這一流域的舟曲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時面臨泥石流、洪水和山體滑坡的威脅,加之舟曲本身的地質構造存在不穩定因素,對舟曲的地質保護任道重遠。然而,5年后,特大的泥石流災難仍然如期而至。
舟曲的泥石流災害隱患點分布廣泛,僅2005年,全縣就有86處之多,白龍江河谷猶為集中,僅兩河口至縣城就有12條災害性泥石流溝道,寨子溝、硝水溝、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等高頻泥石流溝直接威脅著縣城的安全。
在舟曲,泥石流沖毀公路、橋梁的事每年都有發生,三眼峪溝泥石流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爆發就造成842間房屋毀壞,死2人傷194人,還曾沖毀公路橋1座及縣城內橋梁3座。
除泥石流災害外,舟曲還受洪水、滑坡等災害的嚴重侵擾。
近年來每到汛期,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三條河流河水暴漲,洪水沖出河堤、漫進村莊,嚴重威脅著沿岸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005年“十一”長假期間,白龍江爆發了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沿岸8個鄉鎮64個行政村6.3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025萬元。此外,冰雹和暴雨引發的局部山洪也侵擾著當地群眾。1987年4月,全縣有14個鄉遭冰雹襲擊。
滑坡的危害也很大。2005年,舟曲縣共有滑坡隱患點43處,滑坡災害點遍布全縣22個鄉的116個村社。如此密集且活動頻繁的滑坡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罕見。
滑坡災害經常毀壞公路、橋梁,阻斷交通。1981年——2005年,泄流坡發生過8次大規模的滑坡,而1981年4月9日的山體大滑動,下移土石方3400萬立方米,導致白龍江阻流,回水8公里,積水1300萬立方米,形成自然水庫,公路中斷,淹沒土地814畝,糧食損失18.42萬公斤,房屋倒塌829間,受災群眾151戶。此事還驚動了國務院。
這里的山體常年蠕動,土質像豆腐一樣松軟,不斷有碎土塊從山上滑落下來。省道313線從坡前穿過,過往車輛路過此處時全部加速行駛,一刻也不敢停留。
二、災害頻發的原因
山體構造本不穩定
舟曲的地質構造本身就存在不穩定因素。舟曲地質歷經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呈東南-西北隆起延伸,在長期擠壓、擴張、褶皺和不斷復合過程中,形成地質體不連續、不完整、不穩定,造成多期性斷裂構造。如今舟曲境內山高溝深,地形起伏強烈,褶皺斷裂發育,軟巖分布廣,巖體破碎。舟曲縣水利局有關人員稱,舟曲的地質山體構造本就十分松散,這是孕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溫床。
人為因素是主因
濫砍濫伐:生態環境超限破壞
據史料記載,舟曲境內過去一直森林茂密,林木采伐始于明清時期,但真正造成破壞是近50年的事。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
開墾坡地:破壞地質環境
當地農民大規模的開墾坡地使舟曲的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舟曲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9.1%,但耕地中川地僅有1.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0.5%,如此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迫使農民通過開墾陡坡地增加土地面積而獲得利益,近40年間,全縣總播種面積從10.63萬畝增加到了21.53萬畝,平均每年增加2725畝,縣內各鄉40度以下的坡地如今已被大部分開墾。開墾坡地不僅嚴重破壞了植被,而且破壞了地質環境,開墾出的土地不僅未給當地群眾帶來經濟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加劇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
修路引水:開挖山體引發災害
據了解,舟曲縣多年來一直大修公路,修通拓寬了兩河口至郎木寺的兩郎公路,又基本修通了至各鄉政府所在地的公路。2002年,又將兩郎公路拓寬至10米。公路交通的長足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建設,但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開路,導致巖體松動、坡腳開挖,從而引發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更激活了昔日的老滑坡。縣水利局調查分析后斷定,省道313公路兩側災害密集發育就與挖坡修路有極大的關系。
另據介紹,由于地形所限,舟曲發育的滑坡體上大多有村民居住,如鎖兒頭滑坡、南山滑坡、南橋滑坡、中牌滑坡、謝家滑坡等,這些居民大都存在水源短缺的問題,居民飲水、農田灌溉都需修建引水工程,渠道滲漏和農田、林地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導致滑坡變形失穩,從而引發災害。據講,1981年的泄流坡大滑坡就是由于坡上的居民灌溉時泄漏而引發的。
豆腐渣工程成幫兇
在泥石流的源頭——三眼峪里建有多道攔洪大壩,但一夜之間幾乎全部被毀。
8月10日,《新快報》記者在受此次泥石流吞噬最嚴重的月圓村和三眼村采訪,了解到當地在三眼峪里建了十幾道攔洪大壩。這些攔洪大壩最早的在七八年前就已建成完工,今年還加建了4道,其中有幾道尚未完工。有村民透露,新建的4道壩,政府說花了200萬元。
而爬上三眼峪,放眼向上望,一公里內看不到一道攔洪大壩。村民說防洪大壩全部被沖垮了。經村民指認,記者發現第一道攔洪大壩如今只剩下東邊最上角一塊不足兩平方米的堤壩,且是泥土結構。第二道攔洪大壩則只留下了西邊約20米長的壩體,壩體約兩人高。殘留的第二道攔洪大壩全部由石塊堆壘而成,每塊石塊之間均用水泥抹平。不過,稍微用力,就可以將一些水泥和小石塊掰下。
防洪大壩,原來是豆腐渣工程。該豆腐渣使舟曲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線。這里面是否有貓膩,要深挖。從以前大量類似案例,我們已深深感到腐敗無處不在,此處也不排除有腐敗的可能。腐敗,會害死人。
三、啟示:不善待環境,必然會受到懲罰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除特殊的地質構造外,人為破壞是舟曲縣連年遭受多重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由濫砍濫伐、開墾坡地到修路引水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破壞等,使舟曲縣陷入泥石流、洪水、滑坡等災害頻發的深淵。另外,豆腐渣似的攔洪大壩,使肩負防洪使命的攔洪大壩形同虛設,這也加深了人們對此案例有可能涉及的腐敗問題的痛恨。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土壤,保護自然環境,善待自然環境,十分重要。不善待自然環境,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同時,社會環境也很重要。消除腐敗,創造一個清正廉明的社會環境,也有助于人類的健康生存和發展。這些,也算是我們從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得到的些許啟示吧。
2010.8.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