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 /文
近日,57歲的何大媽晨練時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卻被老伯要求找電視臺報社宣傳一下他的行為。大媽的女兒得知此事,在網上發帖質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該帖引來網友熱議。 (8月1日搜狐新聞)
見義勇為救人的孫老伯是杭州一位82歲的離休老干部,他告訴記者,他要求媒體報道此事,不為自己的名聲。“讓我寒心的是,當時在場那么多比我年齡小的人,他們都沒去救,結果還是我們兩個80多歲的老頭跳進池里。唉——現在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了,看見人處于危難的時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這樣的事情宣傳一下,教育一下旁觀的年輕人。我自己都80多歲的人了,要那個名聲做什么用?”
對于懷疑他救人是為錢財的人,孫老伯說:“我是退役軍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現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來收入過萬,你說我還需要什么財?她(指何大媽)說要登門謝我,肯定是要帶點禮物送過來,說實話,我不需要?!薄澳銈冃⊥?,不了解我們,不知道我們這代人的想法。”我只是想通過宣傳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當今社會好事難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顧之憂,在這種氛圍下,做了好人好事就越需要多報道。而被救者的女兒,韓女兒雖然承認孫老伯的救人行為,表示感謝是應該的,但還是堅持“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并聲稱自己“吃了個悶虧”。
評心而論,以孫老伯的經歷和覺悟,我相信他要求電視報紙宣傳自己絕不是為了追求名利。 他要求宣傳自己實際上也與他這一代人所接受的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育相悖,但孫老伯為什么還要堅持這樣做?從中我們看到了孫老伯無可奈何的良苦用心。他要求宣傳自己的行為,不但絲毫無損于孫老伯的品德和人格,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真的孫老伯,一個善良的孫老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孫老伯。
這些年來,在社會價值導向越來越崇拜金錢物欲的大環境下,做好事難,見義勇為難已經絕不是個別現象。一些見義勇為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例不枚勝舉。據報道,2009年6月13日,河南省濟源煤業公司三礦職工王文明勇救落水者英勇犧牲,年僅22歲。2009年11月5日,濟源市公安局做出的關于授予王文明同志濟源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決定。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5月6日,濟源市煤業公司一紙訴狀將濟源市公安局告上法庭。其理由是濟源市公安局授予王文明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未經過他們單位的同意,“程序不合法”。但據知情人說他們是為了逃避對王文明進行優撫。
再看看如今的一些電視、報刊的宣傳報道。電視上,更多的時間里是那些靚男俊女們在打情罵哨、游戲娛樂;報紙上,更多的是編輯記者們在自說自話,離現實生活和老百姓越來越遠。官員、名人、大腕、老板、精英們占據了宣傳陣地,其價值導向越來越物質化、欲望化,精神的、品格的東西越來越少。1989年鄧小平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鄧小平的話一針見血、實事求是。這些年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確實沒有很好的對人民進行光榮傳統的教育,艱苦奮斗的教育、精神文明的教育?!耙磺邢蝈X看”、惟利是圖、享樂之上、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腐蝕了一些人的靈魂,敗壞了社會的風氣。一些人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比如,把艱苦奮斗說成是“苦行僧”,把“大公無私”當成“極左”批判,鼓吹“雷鋒精神過時論”等等。使許多人是非不辨、黑白不分、美丑混肴、榮辱顛倒,見義勇為的勇士被人恥笑,學雷鋒做好事被諷刺為“傻瓜”,在這樣的環境里,誰還愿意去做好事、做好人?
孫老伯要求宣傳自己,可以說是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就是見義勇為褒獎機制的缺失。有的人因見義勇為英勇獻身,不僅媒體無聲無息,有的甚至被懷疑英雄的動機;有的人因見義勇為受傷致殘貧困潦倒,而得不到社會應有的褒獎救濟。如此這般,誰還愿意去當受難英雄? 此外,貪污腐敗橫行也嚴重影響了人們見義勇為的激情。這些年來,官場貪腐成風,一些人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貪污、受賄,他們過著花天酒地、豪華奢侈的生活。而普通的工人、農民仍在溫飽的邊緣掙扎,有的甚至下崗、失業,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 而見義勇為這擋子事,恰恰是需要他們這些普通人去做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們在高樓里、在轎車里、在別墅里是碰不到見義勇為之事的,即使他們在路上碰到車禍的傷員求救,也惟恐使他們的高級坐騎沾上血跡。這樣鮮明的對比,使普通百姓的心理失去平衡,他們不再愿意為這個社會承擔責任,因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很多,而收獲的很少很少,他們還需要留下自己一條賤命為家中的妻兒老小的生計而奔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毀樹容易種樹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正義,不能沒有精神。其實,不是我們的人民不想“見義不為”、“見死不救”,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的血脈里充滿了仁義道德,充滿了正義和江湖俠氣。遠有《三國》、《水滸》里那些英雄好漢,他們絕不是史家的憑空編造;近有雷鋒、王杰、劉英俊、歐陽海、賴寧......他們也并不是子虛烏有。 但這些年我們卻幾乎沒有了英雄,而我們的文化輿論還在無情地詆毀著過去的英雄們。一些人懷著陰暗的心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僅對人民的領袖進行惡意詆毀和中傷,對民間的英雄也不放過,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他們均被侮辱和褻瀆無以幸免。 一個不尊重英雄的國度,一個英雄不再涌現的國度是可悲的,也是不會有什么凝聚力的。我們絕不能在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之后,民族精神卻坍塌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