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ifeng.com/article/6577439.html
抗洪、搶險、防汛、抗旱……有史以來,我們民族就一直在和老天爺抗爭,不屈不撓,周而復始!
半個世紀前,我們的開國元首發出了“截斷巫山云雨”的豪邁宣言。而今,高峽平湖已經建起,可還是沒能阻止洪水的肆虐。畢竟,范圍太廣了:長江、淮河、松花江、嫩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要經過至少一代人的努力,采取立體式治水戰略:
一、 空中——構建水汽通道,化聚為散。
森林,尤其是大型喬木森林,會攔截強大水汽減緩風速,蓄納并向后傳輸水汽。這樣,雨帶就會沿著森林帶延伸延緩,不會滯留而形成狂風暴雨。所以,應自沿海向內陸建造大型森林帶,使降水從沿海向內陸均衡分布。
二、 地表——完善南水北調,削峰平谷。
東線,大運河南延,溝通閩江珠江水系,疏導東南沿海的洪水;中線,擴大湖泊周邊濕地泄洪并調節氣候;西線,從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三大國際河流調水入長江,經黃河向華北西北補水。同時,各地在地表水充沛的時候,要及時補充地下水。
需要注意的是,南水北調工程的著眼點應該是從時間和空間上化解洪峰,然后再兼顧調水航運發電;從三大國際河流調水要注意筑壩以南北方向為主,因為東西向的高壩極可能會阻擋印度洋水汽。
三、 地下——改造城市地貌,由表及里。
當今城市的地面,幾乎都是硬化全覆蓋,不僅大量吐納熱量,使地表升溫,而且阻隔了絕大部分降水向地下滲透而白白流失。所以應該學學古人,地表盡量用植被和磚塊之類的可滲透覆蓋層,不但吸水而且落塵;同時,城市雨水應和污水分流,盡量以明渠方式與城市內外水域溝通。這樣,就可以使城市降水地下儲蓄一部分、地上保留一部分、洪水排泄一部分。
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水了,幾年一次的洪澇災害應該讓我們警醒:只有立即行動,增加我們的水資源儲備——固態和液態的、地上和地下的,才能趨利避害,占領戰略制高點,使我們民族長盛不衰!
(注:水汽通道概念是從戴國林先生的文章中看到的。)
2010年7月2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