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錯門”到底狠狠打了誰一耳光 來源http://bbs.12371.gov.cn/thread-58622-1-1.html 作者:冰憶無痕
其實,該事件所反映的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信訪工作和來訪群眾?本來,信訪是群眾聯系政府和其它職能部門的一種特殊渠道,同時也是政府以及其它職能部門聽取群眾看法,接受民眾監督的一條重要途徑,而信訪部門就是聯系政府以及其它職能部門的重要紐帶。本來,把上訪率和上訪絕對數量與年終綜合考核掛鉤,是為了激勵信訪部門把信訪工作做得更好,把一些不好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把群眾矛盾迅速有效地化解在原發地點,從而杜絕不良影響的惡性擴大,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然而當一個地方上訪率和上訪絕對數量與當地的年終綜合考核一掛鉤,很多矛盾也就凸顯了出來。 還記得上學的時候流傳在學生中間的一句順口溜是這么說的: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其實不僅僅是學生,大到一級政府或者部門,小到具體單位里的某一個人,“分數”都是他們的“命根”,而事實上,“分數”就代表著工作業績,同時也代表著個人當年的獎金和津貼數量。每每談到我國當前的考核機制的時候,人們心里似乎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因為除了那種所謂的以“分數”為基準的“量化考核”,我們似乎暫時還沒有更好地辦法來對“具體工作”進行一個科學地評價,即使是在教育方面,我們搞了那么多年的素質教育,就本質上來看,也只不過是“隔靴搔癢”。這樣一來,一種事實上不科學或者說是不夠科學,而我們又不得不采取的考核辦法也就成了制造某些矛盾的“罪魁禍首”。 現而今,很多人都會說“分數高的學生不一定能力強,更不一定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但是,分數高的學生除特殊情況,一定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學校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政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又何嘗不是一樣,年終綜合考核分數高,上級領導也就很自然地會認為其工作做得好并對其加以肯定和表揚,這樣一來,相關職能部門和單位的領導以及每一位職工也就都會覺得“日子好過點,腰包鼓一點”,相反,日子可能也就沒有那么好過了。這就充分體現了很多領導,甚至普通人都愛說的一句話:一切讓分數說話!但不要忘了,“分數”也是可以造出來的,當下有句話也說得好“現在這社會,真是什么都可以炒”,那么,用特殊手段“炒”出一個高分來,恐怕也不是什么難事。這就好比是學生在考場上的“作弊”,相信多數政府及其他職能部門也是絕對有這個能力,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的。 話題似乎扯得有點遠了,我們再回到信訪本身這個話題上來。正是由于以上分析的那些原因,在某些地方出現一些“暴力勸訪”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有的官員和干部想得過于簡單,認為只要想盡辦法不讓群眾上訪也就自然提高了這方面的“分數”,上級領導也就一定會說“他這個地方就是好,社會就是穩定,你看,連上訪的都沒有”。其實,稍微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明白,一個社會要是“穩定”到連一個上訪的群眾都沒有了,那也就說明這個社會快完。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告訴我們,矛盾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換句話說,人類社會也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爭取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因此,當官的不要怕群眾上訪,不要怕解決矛盾,有群眾上訪,就證明群眾還在關心你,至于處理得好不好,那就是當官的個人能力的事情了。我相信,只要能夠切實把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都處理好了,上級領導也不會給你“扣分”的。怕只怕有些當官的就怕所謂的“麻煩”,不但不接受群眾來訪,甚至還對群眾大打出手,那就真的太不像話了! 話說到此,我們就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一段時間有人提出的所謂的“零上訪”簡直就是無稽之談。試想一下,一個社會都真正達到“零上訪”了,社會的進步也就停滯了,廣大信訪工作人員也就該“下崗了”。當然,“零上訪”絕對也應該是我們一直努力,但卻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好愿望與“最高目標”。 還是重慶薄熙來書記曾談到信訪工作的時候說得好“我們一定要把來訪群眾看作是自家人,把群眾反映的事情當作是自己的事情來辦”,你看,人家說得多到位,重慶的“三項制度”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實踐,不僅拉近了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又解決好了具體矛盾,真正和諧了社會,真不錯!可見,“打錯門”確實是實實在在狠狠打了相關信訪部門一個耳光,狠狠打了當下“暴力維穩”現象一個耳光,為當下事實上“一切以分數說話”的考核機制敲了一下警鐘!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