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該降溫了
小五
當我們“溫飽”之后,缺少的東西似乎還很多:更多的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環境、潔凈的水源……
錢可以掙,房子車子可以買;至于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環境,潔凈的水源等等,通過努力,都可以得到。那么,我們最缺的是什么呢?是空間,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你多用一點被別人就會少一點。汽車多了,以至任何城市修路考慮的都是汽車。車道寬了,人行道當然就窄了,把自行車擠得幾乎無路可走,盲道也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據《健康報》報道,現在造成城市空氣污染的首要因素是汽車尾氣,污染造成的后果誰不明白啊?不加限制的鼓勵人們買車所造成的惡果難道還不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嗎?
在鄭州,我沒有走過一條暢通無阻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甚至盲道也不例外。為什么?車多唄!大多數商店、飯店、機關單位、醫院、學校門口都沒有停車(汽車)場,汽車只能占人行道或者干脆就在馬路邊上停放。家屬院里高樓林立,停滿了汽車,出點意外,消防車和救護車都開不進來!同時,汽車的尾氣和噪音,特別是夜里失控的汽車報警聲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行人和騎自行車的多是老人、小孩子、中小學生和普通勞動人民,他們本來就是弱勢群體,更需要社會關愛。可我天天看到的是:行人走人行道時,常常被亂停亂放的汽車檔住去路,被逼下人行道上了快車道,與飛馳的汽車爭道而行,多危險啊。
最讓人揪心的是騎單車上學的孩子,他們呼吸著汽車尾氣在高速行駛的車流里穿行,險象環生,因為現在根本就沒有自行車道了!
英國氣候學家比爾·麥克古爾在《7年拯救地球》一書中警告:“從現在到2015年,人類還剩下7年時間拯救地球。”麥克古爾警告說:“未來7年里,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必須達到穩定狀態,否則地球將進入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包括戰爭、瘟疫、饑荒、干旱、洪水、颶風等在內的各種災難將輪番席卷地球。”無獨有偶,在比爾·麥克古爾推出新書的同時,聯合國政府兼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喬里向歐盟發出同樣的警告,他希望歐盟能夠帶領世界對抗全球變暖。“人類必須好好利用從現在起的7年時間,積極作為,確保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高于安全程度,否則將形成難以預期的惡性循環。”這些論述和麥克古爾的觀點不謀而合。(見《人民政協報》 2009-04-09 日 09版)
近來,鄭州的各大報紙上老說交通擁堵的事,大家也紛紛獻計獻策,想了不少辦法,出了好多主意:錯時上下班、修立交橋、單行道……
我覺得如果不從源頭治理,所有的措施都不能治本。城市交通擁堵是世界范圍內共同面對的難題,實踐早已證明靠增加城市道路供給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限制小汽車的增長,著重在舒適性和便捷性方面增強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逐步增加地鐵、常規公交、快速公交的出行比重。對于短途出行,則提倡使用自行車、電動車等慢行工具,不鼓勵個人買車。對使用私家車者征重稅——誰污染誰治理嘛。這樣交通擁堵才能得到逐步緩解。
我老想啊,交通擁堵的根源是什么,難道當,局真的不明白嗎?一邊加大力度鼓勵大家買車,一邊又把買車的門檻降那么低,你看,這幾年生活必需品,比如糧食、水、電、天然氣、取暖、孩子入園,上學……哪一樣不是看漲啊?只有汽車,價格越來越低。
干什么都不要忘記中國有13億人口,把中國搞成一個汽車社會,與國情不符,據《大河報》(2010. 7.13 C 03版)報道,鄭州市預計今年機動車總數將達到168萬輛。有關資料表明,2009年一年鄭州市新增機動車17.3萬輛,大大超過2008年新增11.7萬輛的數字。
按照鄭州市目前車輛的增幅,預計今年新入戶機動車將突破15萬輛,這些新入戶車輛如果首尾相連停放,將達到670多公里,比鄭州至北京的距離還長!(見 2010年4月1日 大河文摘報 08版)
新車不斷上路,可道路是有限的,2009年,中國以1300多萬輛,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人雖然理應享受汽車文明,但中國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達到那么高的汽車擁有率。
首先,土地制約。城市街道交通擁堵,不少街道、住宅區、公共綠化帶等都成了“停車場”。中國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擴建公路,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已突破 5萬公里 ,相當于美國的近60%,而節約用地的鐵路總里程僅有8. 4萬公里 ,相當于美國的1/3。這說明中國交通發展向汽車傾斜的程度超過了美國。中國是否適合做一個耗費土地資源的“汽車輪子上的國家”?
其次,能源的制約。如果中國的汽車普及率達到美國超過50%的水平,按2020年預計13.4億人口計算,中國將保有6.9億輛汽車。以每輛汽車每年平均耗油2噸來計算,中國的總耗油量將達13.8億噸,相當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貿易量的86%。可能嗎?即使普及電動汽車,這不過是改變了使用能源的種類。中國超過70%的電能來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這種狀況在今后相當長時期也難以改變,電動汽車的普及不可能明顯緩解我們向汽車社會迅跑的制約。
還有,環境制約。汽車排放正在成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國的汽車普及率達到6.9億輛,就意味未來廢棄排氣量相當于當前世界所有的汽車排放的總和。
在日本,雖然汽車普及率很高,但東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發達,人們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車族”傾向于少開車或不開車,盡量選擇附近的商店進行購物,以致遠離住宅區的大型商業設施的經營者驚呼“‘汽車社會’在日本消失了”。其實,汽車社會在日本并沒有消失,只是人們增高了開車出門的門檻,降低了以擁有豪車顯擺身份的興趣。歐美日這些汽車社會“先行國家”的新動向,值得中國深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