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信息產業基本上被外國資本所壟斷,僅有信息安全行業單線飄紅。可是,近來360和可牛(我們暫稱它們為360們,尚有一些其它行業廠商準備拿免費殺毒作副業)這些推行免費殺毒的安全行業新興企業的出現和擴張卻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國內安全行業市場并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自主創新環境。
免費殺毒本應是便利國人享受安全網上沖浪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積極嘗試和軟件業新型盈利模式的積極探索,但是360們卻不自主開發處于關鍵地位的病毒庫(注:我國廠商瑞星已嘗試放棄冗雜的病毒庫而使用了簡捷的通殺記錄技術),而是直接從國外知名廠商那里購買閹割版的病毒庫,利用廣告等方式盈利從而實現免使用費。這樣的弊端有以下幾個:一則病毒庫不夠龐大,筆者所接觸的很多人(可見其用戶群龐大;不包括專業計算機技術人員)都在用360,通常它們使用的移動設備在不用360的機器上可以殺出數個病毒(反之則不然),當然這些毒都不是危害嚴重的木馬,通常是一些具備蠕蟲特征的危害小幾乎不影響計算機運行的小毒,但這畢竟也說明了360在病毒庫上的缺點;二則最大危害,即破壞國內殺軟自主創新市場,像瑞星、微點等廠商僅僅依靠出售軟件的傳統方式盈利,一旦對手執行免費策略必定市場受到嚴重沖擊甚至于導致虧損(這就是為什么瑞星今年急于開拓企業市場的根本原因),無法繼續依靠技術生存下去。
前不久人民網《國內技術研發空心嚴重危害甚于鴉片》一文指出了我國信息產業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360們的春風得意正是這種現狀的深刻讖語。核高基課題的遇冷就是明證。國家為核高基企業投資上千億元以促發展,結果僅有一些邊緣企業申報。以課題4為例,像三大電信運營商、聯想等這些控制命脈的關鍵企業并不領情,僅有漢王等以往在此領域不曾出頭的企業積極申報。各大企業即使是國有控股企業也早已在Wintel聯盟里數票子數習慣了,哪里有時間空出手來做技術研發,只管賺錢即可,自己又不是反傾銷的直接對象,繼續數票子。
核高基在“十一五”末年遇冷,在“十二五”仍會繼續,這是一場拷問企業良知的“游戲”。倘若無良企業不愿從良,那么國家就應當敢于出手來一次市場大洗牌,讓更多有良知的企業掌控市場,造福人民。
雖然,360的“起飛計劃”是非常不錯的項目,但是自主技術研發空心嚴重危害甚于鴉片。筆者奉勸360們乃至整個信息行業的企業們:數票子之前先看一看是否對得起良心,數的是黑錢、洗的錢還是良心錢?!
附1:《國內技術研發空心嚴重危害甚于鴉片》(人民網)
九十年代后,韓、臺曾驚訝大陸經濟發展,擔心會威脅到他們的產業優勢,后來發現虛驚一場,因為大陸就沒有研發自己核心技術的意識及行為,僅滿足于國際打工者角色,滿足于引進技術照葫蘆畫瓢,滿足于國產化率達到百分之多少。引進技術花一塊錢,一定要有數倍于此的資金用于消化吸收及改進,一定要重視基礎研究,重視技術積累,這是提高自主技術水平,掌握核心技術,培養人才隊伍的關鍵,沒有其他捷徑,國內最差的正是這一點。九十年代后,韓、臺曾驚訝大陸經濟發展,擔心會威脅到他們的產業優勢,后來發現虛驚一場,因為大陸就沒有研發自己核心技術的意識及行為,僅滿足于國際打工者角色,滿足于引進技術照葫蘆畫瓢,滿足于國產化率達到百分之多少。
三十年來國內引進了數千項技術、設備,其中有多少做過深入研究及創新并產生自己的核心技術及工藝呢?現在國內有多少先進產品又是使用國產裝備制造的?因此只能陷入循環引進先進裝備,讓外國人牽著鼻子走的窘境,索尼、日立、川崎、小松、本田、三菱、大眾、曼、康明斯、通用電氣、IBM、西門子、菲利普及各種應用軟件等類似的重復引進遍布大江南北。核心技術別說比美、歐、日,就是比韓、臺也有相當差距。那種以為只要GDP上去了,科技水平自然也上去的思想是形而上學,誤國誤民!是戰略失誤,不乏計劃經濟、官僚經濟的味道,應該高度重視,下決心糾正。
國內不乏"空心"的自主,花大量資金進口元器件、零部件、芯片、軟件或核心技術、設備搞組裝、搞所謂“二次開發”,或更新個軟件、芯片什么的搞升級,純拿來主義,冠以“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創新、自主產權、自主品牌”等等美譽糊弄視聽,實際就外殼是自己的。因沒有對技術做艱苦、扎實的吃透工作,無力創新,形不成自己的核心技術,產業化及技術升級仍然受制于人。這樣的“自主”意義何在?又怎樣落實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尤其是總依賴進口技術,或用進口軟件、芯片解決設計、研發中的技術問題,這些工具所包含的設計理念、技術思路、基本算法、工藝等我們還知道多少?所以連仿制都做不來。這種空心技術的二次研發,缺乏系統的實踐,久而久之恐將使我們的研發人員基礎知識、基礎技能逐步弱化,原創能力逐步喪失,若干年后還能有多少人才?別說挑戰國際先進水平,能縮小差距嗎?這種空心的技術研發不幸普遍存在的話,對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危害無異于十八世紀鴉片對壯丁人口的危害。紙上談兵可以,工程能力大打折扣,前輩教無所教,后輩學無所學,工程人才匱乏。
附2:2000億支持無人接手,核高基遇冷
“核高基”課題4項目答辯取消?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知中明確,“核高基”課題4中的每個具體項目必須由國內大型主流整機廠商或網絡運營商牽頭申報,其他如本土CPU芯片提供商、本土操作系統提供商等,只能以承辦單位的身份出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接近申報的一位知情人士處獲悉,由于中國主流廠商集體缺席“核高基”課題4的申報,已完全偏離該課題原先設計的目標,因此計劃中3月份舉行的項目承辦單位的答辯活動被迫取消,因為已無實際意義。至此,“核高基”課題4面臨中途夭折的危機。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核高基”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某負責人電話求證時,針對相關話題,他只是不斷重復地回答道:“一切按程序在做”。而面對記者的最后詢問:“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核高基’課題4的進展能否按照最初的設想順利完成目標”,丁文武對此回答:“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你。”
5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就此事撥打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倞電話,但電話卻一直被擋在前臺處,最終未能直接聯系上他。
主流廠商不領情
“課題4”的主要申報人應該是整機廠商與電信運營商。通過它們的市場號召力,整合包括本土操作系統與CPU等廠商資源,形成中國自己的產業鏈,抱團參與世界信息終端之爭。然而,最終只有愛國者、TCL、海爾、新科、萬利達和漢王等6家“非主流”企業提交了申報材料,業界期盼中的三大電信運營商與聯想集團、華為、方正、同方等主流廠商卻集體選擇沉默。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了每個企業自身的企業戰略考慮,不排除它們報過“核高基”的其他課題,“公司應會把握一個度,不會什么都報,什么都拿錢”,中科院計算所普適計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益強向《每日經濟新聞》分析。另外,他表示這也與每個企業對新型信息終端產業化后市場前景的悲觀態度有關,“因為該項課題的研發時間為2010年與2011年,產品投入市場后需實現35萬臺的保底銷售量”,而35萬臺的銷售量并不是一個小數目。
他認為,該課題中要求的新型信息終端,指能夠突破現有信息終端產品形態,如筆記本、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在外形設計、技術或概念定義等方面帶有一定革命性突破的信息終端,類似蘋果的iPod、iPhone或iPad。
“Wintel”帶來的壓力
“另外一個因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Wintel’聯盟對中國主流IT廠商的產業鏈控制能力?!鼻笆鲋槿耸空J為。據他介紹,“核高基”課題4中的“新型信息終端”,在公開場合意指申報廠商自己去定義的信息終端。但他表示,鑒于國內廠商的實力,這里的“新型信息終端”就是暗指上網本。
而在上網本領域,以“Wintel”聯盟為首的“X86”陣營是主導者,我國主流廠商如欲參與該課題,必然會與該陣營產生利益沖突——畢竟課題4的目標就是擺脫該陣營的控制,形成中國自己的產業鏈。因此國內一些一線廠商可能因此而選擇按兵不動。
工信部內部一位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核高基”課題4雖然時下進展沒有預想中順利,但在“十二五”期間,項目仍會繼續推進,且戰略方向與目標可能并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只是操作層面的實施方法與步驟可能面臨調整。
多位內部人士認為,海峽兩岸IT業攜手合作,或可為“核高基”項目找到一條新路,尤其在時下“核高基”進展出現困境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這并不是天方夜談。兩岸攜手將提高類似課題成功的概率。因為大陸的信息產業,單個來說,各環節皆不缺,且具有龐大需求市場支持,只是缺少產業鏈整合。而臺灣信息產業在包括上網本在內的產品終端生產、芯片等環節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發布的2009年PC廠商全球發貨量榜單中,宏碁僅次于惠普。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宏碁更是超越惠普成為筆記本市場新龍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