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驚一聲雷
探險勇者原創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九日
你們到天安門前看一看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如此的石破天驚,如此的氣壯山河!講出了全國工農大眾悶在胸中二十多年之久的民聲。
自從1980年,中共中央發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來,中國社會刮起一股持續三十年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妖風。從否定文革到否定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路線,否定毛澤東思想,否定毛澤東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越刮越兇的“為人民幣服務”、“讓人民服務”的狂風最終壓倒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借著改革的名義,不僅搬來了民營資本主義、官僚專制主義、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還大幅削減工農大眾的福利,將住房、教育、醫療三座小山壓在工農大眾的身上,悖逆世界潮流(各國人民程度不同地提高福利趨勢,且不說英美等富國、阿根廷等中等國家、連朝鮮這樣的窮國早已實現免費教育、免費醫療)1990年以來,在經濟增長幾十倍的前提下,大幅削減勞動人民的三大福利,這樣做究竟是侵犯人民大眾利益還是增強人民大眾利益?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街頭巷尾、村頭田間議論紛紛。但是,冷靜地思考一番,這一聲驚雷是無論如何喚不來暴風驟雨的,不能改變任何現狀。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過去能夠做到的事情,現在做不到了。。
在毛澤東時代,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與經濟基礎。經濟上,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的需要”,有否利潤一樣生產,國家對政策虧損的產品進行補貼。醫院有病即治,不問貧富貴賤,一律救死扶傷、實施革命的人道主義,醫生是名副其實的白衣天使。政治上,我國是中央集權體制,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毛澤東是黨和人民的領袖,是黨和軍隊、共和國的締造者,具有崇高的威望,毛澤東的言行一致的為人民服務,全黨、全體干部、全國人民、自然與黨和領袖保持一致。社會上,實行公有制,鏟除了剝削、壓迫、奴役,基本上實現人人平等,有著為人民服務的人際基礎。思想文化上,形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干部與群眾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熱潮,老三篇成為毛教“圣經”,“為人民服務”成為常態,涌現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李素文、蔡祖泉等大批典范。主流媒體經常報道為人民服務的好人好事。毛澤東時代的文化現象與封建社會的儒教現象有著共同的特點,即統治集團推崇,人民群眾自覺接收并且成為行為準則。
總之,“為人民服務”這一崇高的風尚是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特征,與毛澤東時代的“土壤”密不可分。
三十年來,經過改革,事過境遷,“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與經濟基礎“土壤”已經蕩然無存。經濟上,生產經營活動的唯一目的是獲取利潤,過去的三大福利領域即住房、教育、醫療早已成為商業市場,“為人民幣服務”天經地義。政治上,毛澤東逝世后,歷屆領導(不包括胡錦濤)并不提倡為人民服務。一切資源向資產階級與官僚集團集中。毛澤東時代,全國消費基金(用于工資福利、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6-50%,,改革時代,消費基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7%上下,減少10個點以上。行政開支占財政收入的27.9%,遠高于毛澤東時代,也高于美國(9%)、德國(3.6%)。官僚集團的公吃、公游、公車總費用達7000億元,超過衛生、教育、體育的總費用。2萬億外匯是勞動人民的血汗,又用于支援美國日本等國的建設,官僚集團利用手中的權力謀求自身的利益并且不受有效地制約。社會上,培植了民營資產階級,權力資產階級、產生了剝削、壓迫、奴役的人際關系。思想文化上,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早已摧毀,共產主義信仰蕩然無存。個人主義。實用主義、拜物教成為主流文化。腐敗已經成為常態,人民的思想意識已被嚴重毒化。總之,社會存在發生根本改變。
失去了相應的土壤,“為人民服務”的風尚還能再植根嗎?不能!唯一的辦法是換掉土壤,對改革的撥亂反正,將中國社會引導到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謀求人民利益的道路上來。否則,“為人民服務”只能是一句空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